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孙维城"
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晋宋人物”与姜夔其人其词──兼论封建后期士大夫的文化人格
收藏 引用
《文学遗产》1999年 第2期 46-54页
作者:孙维城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 
薛砺若《宋词通论》说:“中国词学自南宋中末期一直到清代的终了,可以说完全是‘姜夔的时期’。”为什么不是苏辛,不是周吴,也不是李清照,而是姜夔得到封建社会后期七百年间士大夫的特殊喜爱?我们认为,原因在于姜夔其人其词反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唐诗人孟浩然与宋词人张先比较及其文化意义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2004年 第3期 156-161页
作者:孙维城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 
从文学时代来看 ,孟浩然身处唐诗由初唐到盛唐的交接时期 ,同样 ,张先亦身处宋词由初起到兴盛的交接时期 ;从人物风神来看 ,孟浩然“骨貌淑清 ,风神散朗” ,张先则“盐米不继”而“啸歌自得” ,都继承了晋宋人物风流 ;从作品创作看 ,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对王国维“隔”与“不隔”的美学认识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1993年 第6期 51-56页
作者:孙维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多次谈到“隔”与“不隔”,而什么是“隔”,什么是“不隔”呢?王氏说:“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这一说明是描述性的,而不是定义性的。在王国维也许是受到词话这一体例的限制,而我们如果仅仅就此立论,不深入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宋词的最高审美标准——韵味
收藏 引用
《古籍研究》2003年 第3期 105-108页
作者:孙维城安庆师范学院古籍所 
“韵”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艺术审美的核心命题,其内涵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到宋代才定型成熟。宋代对“韵”的内涵的界定既有历史的积淀,又有时代的选择。而作为代表封建社会后期艺术审美的基本范畴,宋韵在书画词等艺术门类都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简评邓乔彬先生《唐宋词艺术发展史》
收藏 引用
《天中学刊》2011年 第1期26卷 1-3页
作者:孙维城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邓乔彬先生最近推出词学巨著《唐宋词艺术发展史》,洋洋百万言。此书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把词的内容与音乐联系起来探究;第二,从文化学的角度对词学进行整体研究,而不单纯从文学角度研究;第三,文献学、文艺学、文化学相结合,对所引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李煜词近于太白七绝风调
收藏 引用
《中国韵文学刊》2002年 第1期16卷 60-66页
作者:孙维城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安庆246011 
南唐词多半从唐代抒情七绝来,其中李煜词最近李白七绝风调。李煜词近于李白七绝的,首先在于内容表达的真率自然,其次在于艺术表现的“赋情”特点。此外,还表现在象喻的使用与语言的省净透明上。李煜词在这四个方面的成就奠定了他在词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词心:婉约词的心境描述与意象显现——况周颐《蕙风词话》研究之三
收藏 引用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 第4期11卷 44-50页
作者:孙维城 
诗亡词兴,然而对于诗词的分疆,恐怕大多数古人都只能从感性上去直观领悟、甄别,很少有人在理论上提出有分析的见解。这一任务,终由生活在清末民初的词人兼词论家况周颐来承担了。他提出“词心”一说,从艺术角度具体观照了婉约词的心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则有关苏轼词学观的词话辨析
收藏 引用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 第10期5卷 69-72页
作者:孙维城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安庆246011 
黄昇《花庵词选》苏轼《永遇乐》题下注是一则反映苏轼词学观的词话,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词话中针对柳永的词风俚俗、赋的写法加以批评,主张雅正,主张诗的写法,实际反映了当时词学界提倡词的诗化韵味的艺术准则,可以看出当时词学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