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孙远志"
4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彝族纹样在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收藏 引用
《中国包装》2025年 第1期45卷 90-92页
作者:赵盛钰 孙远志桂林理工大学 
彝族纹样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包装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本文以彝族纹样在旅游产品包装中的应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漆艺在室内空间环境中的产业化发展形态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4年 第A1期30卷 142-144页
作者:孙远志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漆艺在室内空间环境中的产业化形态是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生存选择,也是漆艺基于室内空间环境场域的存在方式。漆艺在与室内空间环境的有效融合过程中,呈现出了平面化、立体化和多元化的产业化发展形态,不但积极吸收更多的现代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漆言意境:漆性美是漆艺的灵魂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0年 第A1期26卷 195-197页
作者:孙远志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艺术设计系广西桂林541006 
中国漆艺历史渊远流长,是一个以漆为主要媒材的艺术门类,漆性美是漆艺的灵魂,源于漆的材料美、工艺美以及艺术美等诸多要素,构建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精神内涵及特质,漆外之人专注于漆的外在美,而漆内之人除了专注于漆的外在美之外还更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装饰”、“文化”和“纹化”间的发生关系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0年 第5期26卷 229-230页
作者:孙远志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艺术设计系广西桂林514006 
装饰现象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纹化现象。"装饰",即"文化",即"纹化",这是最初的原本意义。一切的"装饰"均借助"纹化"的方式呈现,"纹化"作用于装饰,影响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创新场域下现代陶艺的装置表现向度
收藏 引用
《中国陶瓷》2015年 第6期51卷 94-96页
作者:孙远志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桂林541004 
创新场域概念内核是在创新与场域界定的基础上,由创新主体从事创新实践活动时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形构。在这一场域影响下装置艺术表现形式不断作用于现代陶艺,并呈现出了审美价值的多元化内涵特征、表现形式的多元化记录属性、社会功能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漆艺金缮工艺形式作用现代陶瓷表现语言的流变与创新
收藏 引用
《中国陶瓷》2016年 第10期52卷 92-95页
作者:孙远志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桂林541004 
受哲学残缺美的认识与影响,漆艺金缮工艺形式在现代陶瓷中的运用不仅是物理意义上重新修复,更是现代陶瓷建立在以漆艺金缮工艺表现形式和修复理念之上的艺术表现语言多样性探索与创新。在融通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单一的金缮修复转变为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可拓语义下汉代铜镜纹样的创新设计研究
收藏 引用
《包装工程》2024年 第12期45卷 395-403页
作者:孙远志 马凯莹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541006 中南大学长沙410000 
目的挖掘汉代铜镜纹样文化性内涵及中国传统纹样再设计价值,并将之创新应用于现代产品包装设计中。方法首先,分析汉代铜镜纹样的社会属性和艺术属性,运用可拓语义分析的设计方法,提取纹样意向词汇并建构可拓表征模型,获得铜镜纹样文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新模式构建与运行路径研究
收藏 引用
《美与时代(创意)(上)》2015年 第2期 119-121页
作者:孙远志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设计行业对设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传统的设计教育模式与观念正处在转型关键期。以全面促进学生综合设计素质发展、提高设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刍议互联网环境下艺术设计专业教与学方式转变
收藏 引用
《美术教育研究》2010年 第6期 100-100,103页
作者:孙远志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艺术设计系 
为适应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需求,艺术设计专业在教与学方式上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互联网是最容易产生互动的新科技之一,它正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为这场转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突破了时空限制,达成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应用全范围仿真机的核电站仪控软件设计验证
收藏 引用
《计算机仿真》2014年 第4期31卷 147-150,272页
作者:孙远志 张洋 庞智中广核(北京)仿真技术有限公司北京100094 北京电力公司北京100031 北京广利核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北京100093 
核电站的安全特性要求数字化仪控系统软件必须具备极高的可靠性,但由于计算机软件的特殊性,要及时发现某些设计缺陷和逻辑错误,必须依赖特殊工况或人为的破坏性试验,这样做的代价是极高的。提供了一种验证方法,即基于核电站全范围仿真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