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季中扬"
3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人文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历史内涵与实践路径
收藏 引用
《探索与争鸣》2024年 第5期 54-67,178页
作者:顾江 李凤亮 王廷信 蒋伏心 魏鹏举 杨德才 王忠 季中扬 高维和 王宇 郭新茹 姜照君 徐海龙 周锦 刘爱华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 华南农业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南京师范大学创新经济研究院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 南京大学商学院 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文化产业与创意传播基地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2023年9月24日,第三届文化产业学术年会“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论坛”在南京召开,来自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围绕“人文经济”这一核心议题,从学理层面和实践层面展开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探讨,为人文经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间艺术雅化的历史逻辑及其当代审美取向
收藏 引用
《南京社会科学》2022年 第11期 146-153页
作者:季中扬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南京210096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在历史上,诸多民间艺术都曾自觉地向雅文化靠拢,不断追求审美性,趋向文人审美趣味。从两宋时期的瓷器、画绣到明清时期的紫砂壶、竹刻、铜香炉及昆曲等,都出现过雅化的历史现象。传统民间艺术的雅化有其历史逻辑,一是民间艺术发生了分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2年 第3期166卷 67-76页
作者:季中扬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以杜威的实用主义美学来看,非遗本质上体现着一种地方性的审美经验。就非遗审美经验而言,身体起着基础性、关键性的作用。非遗必须依存于具体的、活的生命体之中,身体是非遗最为直接的存在方式。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非遗是以身体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族民间视觉文化的共享性与文化认同
收藏 引用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 第3期42卷 59-67,183页
作者:季中扬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江苏南京210096 
与本质主义的民族身份意识不同,文化认同可以是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始终包容着多样化的地域文化认同与诸民族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离不开对“过去”及其“记忆”的不断重构。形象作为表征,不仅可以激活人们的情感与观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价值阐释到文化批评:非遗美学的研究进路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3年 第4期 20-28页
作者:季中扬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 
非遗美学研究者已经从本体论、存在论、功能论三个向度深入地阐释了非遗审美价值,论证了非遗美学研究的合法性。作为基础理论研究,非遗美学目前还面临三个难题:一是要在美学原理层面讲清楚非遗审美究竟是康德式的普遍美感,还是特定文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遗产化”过程中民间艺术的审美转向及其困境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8年 第2期 53-58,64页
作者:季中扬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随着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环境已彻底改变,民间艺术逐渐从一种日常生活艺术变成了"遗产",而遗产的"活态传承"又要求民间艺术必须回到日常生活,因而,当代民间艺术在审美取向方面开始认同&q...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代文化空间中民间艺术的生存方式
收藏 引用
《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 第6期 129-134,141页
作者:季中扬南京大学文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在历史决定论的宏大叙事中,民间艺术如同古希腊神话,存在于特定的历史阶段,最终只会作为文化遗产留存于人类的记忆中。其实,民间艺术作为生活的艺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会不断产生新的形态;其次,当代文化认同的群落化为民间艺术的现代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民间艺术美学的三个核心范畴
收藏 引用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 第1期16卷 91-95,133页
作者:季中扬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民间性、生活性、艺术性是民间艺术美学的三个核心范畴。文化小传统是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系统,它造就了民间艺术的民间性。民间艺术是日常生活的艺术,只有在具体的时空中,其意义的接受与诠释才最为完满。以生命美学来考量,民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陕北秧歌的百年遭遇与民间艺术的现代命运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4年 第1期30卷 191-195页
作者:季中扬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百年来,陕北秧歌遭遇了三种文化身份的更迭:一是作为自发自地民间艺术,尚未从整体性的日常生活中分化出来,它不是审美的对象,而是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作为新秧歌运动的民间资源,从民间文化中被剥离出来,成为现代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现代性的两面性与民俗艺术的传承困境、机遇及其应对——以湖州石淙蚕花为例
收藏 引用
《民俗研究》2018年 第5期 118-124页
作者:季中扬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研究所 
现代性是有着两面性的,它在否定过去、传统之时,又可能"发现"或"发明"过去、传承新的价值。一方面,在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大多数民俗艺术都丧失了其固有的社会与文化功能;另一方面,恰恰是现代性意识赋予了它文化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