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设计了探究离子掺杂对隧道状二氧化锰催化发光性能影响的综合化学实验。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铈离子和镧离子稀土离子掺杂的二氧化锰纳米材料,用XRD、SEM等对合成的材料进行了表征,并利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可在二氧化锰表面产生催化发光的性质考察了不同离子掺杂的二氧化锰的催化发光性能。结果表明,掺杂铈离子或镧离子均可增强二氧化锰的催化发光效率,其中掺杂铈离子的材料催化发光效率更强,对气体的选择性也更好。通过参与材料制备、材料表征和材料应用整个科研基本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还可以建立学生的科研思维,增强其探索未知的科学兴趣。
摘要:将教师的科学研究与化学实验教学相结合,探索了一个由科研课题设计转化成的研究型化学实验项目——纳米金共振光散射法测定河水中砷含量。该实验项目现象稳定、重复性好,达到教学实验要求;该实验还涵盖较多供学生自行探索的可开放研究课题——纳米金不同制备方法、纳米金尺寸与光学特性关系和修饰分子类型与检测对象。因此,该实验项目可用于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该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荧光光谱仪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了解金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表征技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科学素养和研究探索能力。
摘要:固相微萃取作为前处理方法,可以萃取富集白酒中微量香气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实现混合样品中多种组分的良好分离,从而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白酒中的微量酯类化合物为对象,利用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法,设计了一个半开放实验过程。学生在掌握相同仪器分析实验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相似的实验流程,选择不同的实验样本,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并讨论。实验中以浓香和酱香白酒样品为例,介绍了整个实验流程、实验结果以及学生对结果的评价。
摘要: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以“当被测物质具有酸性或碱性基团时,溶剂的p H值对光谱影响较大”知识为实验的切入点,由低年级本科生来探索研究维生素C在中性和不同浓度的酸性介质环境中紫外吸收光谱特性和稳定性,建立用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稳定、快速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通过合理的教学实验设计,将理论与实验教学相融合,使理论知识点在实验中可视化,直观且容易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了本科生理论知识联系实际运用能力。
摘要:为了贯彻四川大学关于建设一批综合性、设计型实验课程和创新探索(创业)型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指导方针,该文将科研工作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根据科研成果设计了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一个创新实验项目——基于碳纳米点(简称"碳点")荧光光谱法测定谷胱甘肽。该实验现象稳定、重复性好、创新性强,可作为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实验。该实验涵盖了较多供学生自行探索的实验内容和研究课题,比如碳纳米点不同制备方法、碳纳米点尺寸与荧光特性关系、荧光探针设计和检测对象等,因此也可用做开放式综合化学实验教学项目。
摘要:将本科基础实验中产生的甲醇废液,用于开发探索性教学实验。在实验中,学生自行搭建反应装置,设置不同反应条件,得到不同实验结果,并利用多种常规仪器和大型仪器进行未知样品分析。实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综合利用现代分析手段,探索实验现象的起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克服了传统实验教学偏重于验证性实验的不足,为化学基础实验改革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摘要:将学科前沿、科研成果融入实验教学,充实更新现有的教学内容,对缩小教学与科研距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科教融合,探索并设计了一个研究型综合化学实验教学项目—“氮化硼量子点合成及表征”。实验涉及多学科相关知识点,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摘要:红外光谱是化合物结构定性分析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主要的分析方法有常规透射光谱法、漫反射光谱法、衰减全反射光谱法等。文中以"苯甲酸的红外光谱测定"实验项目为例,分别设计了运用压片法及漫反射法对苯甲酸进行红外光谱检测的实验过程,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对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的理解。
摘要:将分析化学领域前沿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并设计成探究型教学实验项目是近年来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设计了教学实验—纳米银团簇的绿色合成及其手性荧光传感应用研究,旨在丰富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体系,推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该实验涵盖了多个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具有创新性和可扩展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摘要:把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引入到实验教学课程中是实验教学改革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将科研工作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探索了一个由科研课题与成果通过转化而设计的研究型教学实验项目-"基于氮化碳量子点化学发光法检测水中游离氯"。该实验内容涵盖了多个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具有创新性与实验教学可行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