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随着智能化装备的发展与升级,传统的电磁响应材料与结构难以满足智能化需求,通过调控隐身材料本征物理参数或者改变隐身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参数,在多个频段实现谐振吸收峰的移动,对信号作出响应功能,实现频率或者功能转变,能够改变隐身结构对外界目标电磁波频段的响应能力。基于智能电磁响应材料、结构、器件与系统四个层级,提出了相对粗略的电磁智能系统框架,并对各个层级进行了典型工作的梳理和简要讨论。最后,对智能电磁材料与结构在设计、制造、集成、机理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愿景,期望从多个方面为发展新概念电磁材料与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发先进微波器件与系统,提供设计基础与应用指导,推动智能化产品与装备的发展与应用。
摘要:在锂离子电池内部气体演化主要气体之一就是氢气(H_(2)),检测其泄漏时间对电池安全预警十分重要。目前大部分的研究工作关注于H_(2)演化机制,尚无原位定量检测H_(2)泄漏时间与浓度、内部扩散、电池封装方式的定量化研究。本工作通过设计原位检测罐体并采用电化学氢气传感器,建立了一种基于真实封装工艺的软包、柱状、方形电池内部H_(2)泄漏的定量化实时监测方法。结果表明,电池内部H_(2)扩散时间随着H_(2)浓度增加而缩短。H_(2)初始浓度相同时,相比于柱状与方形电池,软包电池外部最先检测到H_(2)泄漏。通过增加软包电池极耳胶数量,有效减缓电池内部H_(2)泄漏时间约3582 s。本文建立的气体泄漏原位监测方法可帮助理解气体扩散行为,针对电池封装工艺的研究可为电池厂家生产制造工艺提供优化方向,进一步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和工作性能。
摘要: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明确了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对发展新能源电池技术提出了新要求。在电池服役过程中,电极过程反映了电化学系统中的工作机制与演化规律,随着高比能电池体系的开发应用以及单体电池体积的增大,电池电极过程的不均匀程度更加突出。然而,电池在空间与时间维度上存在多尺度、多层级、多过程、多步骤及多场耦合的复杂特点。本综述重点整理了不同活性离子体系电池的电极过程,包括液相传质、表面电子转移、固相扩散三个主要步骤,并以高比能电池、功率型电池、长寿命电池为例,分析了电位、过电位、扩散系数、不同尺度的几何参数等对各种电池设计目标的影响,讨论了不同尺度下电极过程的非均匀对电池性能衰减的影响机制。基于已开发的电极过程可视化方法与定量化分析技术,系统总结了锂离子电池与铝电池的典型电极过程,深入分析了这两类电池电极过程的差异,为基于理解电极过程设计材料体系与优化电池结构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建立电极过程与电池性能之间的关系,分析并展望了存在的科学问题与技术问题,为科学指导电池设计与制造提供基础。
摘要:转向、举升和制动是矿用重型卡车的3大液压系统,制动系统故障是930E卡车常见的液压故障,以930E卡车制动自动投入这一故障现象,分析液压设计原理及故障发生的原因,最终确定排除方法。
摘要: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低自放电率以及可快充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与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经过国内电池行业的努力,中国已经毫无疑问成为能源电池大国,然而由于能源电池计算模型与设计软件的缺乏,使得在新型电池的研发中仍以经验为主,亟需定量化的理论模型与算法实现。锂离子电池系统具有复杂的多物理场耦合特性以及时间、空间上的多尺度特性,以新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为例,由于电极活性颗粒膨胀变形带来的多场耦合机理不清、电池系统的时空跨尺度关联不易、不具备设计软件等难题使得该类材料较难实现大规模应用。本文聚焦力/电/电化学耦合下锂离子电池颗粒/极片/单体跨尺度变形理论模型与算法实现,系统地综述了:(1)锂离子电池多场耦合变形理论研究现状;(2)锂离子电池多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现状;(3)锂离子电池跨尺度数值仿真研究现状;(4)锂离子电池界面力化耦合理论研究现状。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