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崔文河"
3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青海湖布哈流域牧区风土景观特质研究
收藏 引用
《艺术科技》2024年 第2期37卷 212-214页
作者:王羽佳 崔文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目的:布哈流域两岸形成的自然景观及风土景观展现了当地的民族风俗、历史文化,具有独特的牧区景观特质。但同时,受到恶劣、闭塞的地域环境的影响,牧区景观与村落的发展并不协调。城镇中70%的人口为青年,而青年牧民多数活动时间并不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多元文化影响下土族传统村落选址及其景观特质研究
收藏 引用
《艺术科技》2022年 第10期35卷 213-215页
作者:郑美婷 崔文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土族在历史发展中大量吸收了周边的主流文化,其人居环境受到东部农耕文化与西部游牧文化的共同影响,从而构筑了独具特色的村落景观。文章以甘青地区多元文化为背景,研究土族传统村落选址的空间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土族村落景观的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三教共生背景下崆峒山景观空间营建艺术研究
收藏 引用
《室内设计与装修》2022年 第3期 114-115页
作者:韩佳欣 崔文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西安710055 
本文基于崆峒山长期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三教并存的空间格局,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景观营建中的空间艺术。研究中运用了田野调查、文献分析、图解分析等方法,分析崆峒山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过程,探究多元文化融合下的景观空间组织手法与营建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唐汪川族群文化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形态研究
收藏 引用
《艺术科技》2022年 第14期35卷 222-224页
作者:张婧 崔文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唐汪川位于甘青民族走廊的核心地带,这里民族多元、文脉丰富、山水格局独特,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带。文章针对当前城镇化建设和文化景观格局变化的问题,采用综合实地调研的方法,解读唐汪川的族群与文化碰撞概况,以域内族群杂居聚落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族群杂居村落的空间特征研究——以甘青民族走廊贺隆堡塘村为例
收藏 引用
《古建园林技术》2022年 第5期24卷 38-42页
作者:崔文河 樊蓉 周雅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简述当前族群空间相关研究进展,基于多元共生的视角剖析贺隆堡塘族群杂居村落的景观格局与空间形态,梳理族群交往交流交融的场所空间特点,并总结出族群杂居村落空间营建智慧。结合当前村落族群空间问题,提出族群杂居村落空间的共生设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青南地区碉楼民居更新设计研究——以班玛县科培村为例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16年 第10期 88-92页
作者:崔文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西安710055 
对青海省南部擎檐柱式碉楼进行地域性解读,选取班玛县科培村典型新老碉楼民居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其营建智慧和民居更新中的问题,通过擎檐柱式碉楼更新设计案例,探讨空间功能优化、太阳能绿色建筑技术、再生资源利用、民族建筑文化等要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回汉杂居村落族群互动空间研究——以海原县王家井村为例
收藏 引用
《小城镇建设》2022年 第3期40卷 45-52页
作者:洪见兰 崔文河 张智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河南城建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族群杂居村落是多元民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汇聚的基层人居单位。文章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王家井村为例,通过对族群的空间行为调研,利用环境行为学空间认知研究方法,采访记录当地群众,解读回汉族群的空间认知地图,分析族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甘青民族走廊多民族聚落空间与共生智慧研究
收藏 引用
《古建园林技术》2023年 第6期 46-50页
作者:周雅维 崔文河 洪见兰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清水谷地处甘青民族走廊的腹心地带,这里民族多元、地貌多变、气候多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当前多民族聚居地区空间格局正发生巨大变化。本文首先解读清水谷的地域自然环境与多元民族文化;其次对多民族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设计史看中国艺术之滥觞的象生——读李立新《象生:中国古代艺术田野研究志》
收藏 引用
《美术教育研究》2020年 第6期 44-45页
作者:洪见兰 崔文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李立新曾经多次提出象生命题,并在其著作《象生:中国古代艺术田野研究志》中探讨了作为中国艺术之滥觞的象生应有的文化地位,以田野考察的方式,探寻独特的理论视域与研究方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青海传统民居生态适应性与绿色更新设计研究
收藏 引用
《生态经济》2015年 第7期31卷 190-194页
作者:崔文河 王军 金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 朴茨茅斯大学 
残酷的自然气候和匮乏的资源条件造就了青海传统民居独特的生存智慧和鲜明的高原特色。在当前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承载力下降的客观环境下,传统民居绿色生态的营建智慧对当前人居环境建设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挖掘和归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