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嵇绍玉"
1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传统书论"力"陈述的指向与归宿
收藏 引用
《书法》2022年 第3期 60-61页
作者:嵇绍玉不详 
一传统书论中,"力"是与"气""势"等相骈偭的常见词汇,一般就是指书法艺术所显示的力量。但对"力"话语陈述,却出现截然不同分歧。一种是"尚力派",认为力显神凝是书法艺术形式美的精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秦小篆的“人文”意味
收藏 引用
《荣宝斋》2022年 第5期 254-255页
作者:嵇绍玉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简而言之,就是重视人的文化。不错,人性的觉醒始于魏晋,表现于书法方面,呈现了鲜活、流畅、雅致并富有生命之美的艺术感受。而在"人性觉醒"之前,还有一个"人的觉醒"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晋帖:传统书法审美的“原点”意义
收藏 引用
《书法》2018年 第7期 53-58页
作者:嵇绍玉 
"原点",是不用深究即可理解的概念,它有时指事物演变发展的"起点",但在哲学、艺术、美学上,更多指事物演变过程的"中心点",在时空纵横的坐标上,也称之为"轴心"。翻开史上浩瀚的艺术类别,流派繁多,但在一整套体系框架中,皆有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象”在传统书法中的吸纳与淡出
收藏 引用
《书法》2016年 第10期 65-68页
作者:嵇绍玉 
十九世纪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的《艺术哲学》,一九六三年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翻译并出版。这本著作主要观点是:人类早期艺术形成主要是模仿事物的外表,然后有物质模仿和理性模仿区分,理性模仿开始对物质模仿进行抽象提炼,后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兴会”在传统书法中的审美意义
收藏 引用
《荣宝斋》2017年 第6期 234-237页
作者:嵇绍玉 
"兴会"的基本含义,指艺术家在不可预知的自然、情境等客体邂逅触遇中获得灵感,创作出充满生机而又不可重复的艺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讥讽:传统书法评论中的“恶之花”
收藏 引用
《中国文艺评论》2016年 第6期 98-102页
作者:嵇绍玉江苏省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 
我国古籍中用'兴观群怨'[1]概括艺术的美学作用与社会作用,其中,'可以怨'既指艺术可以讥讽黑暗的社会,也指社会可以讥讽卑劣的艺术。在书论史上,对书法艺术之讥讽屡见不鲜,有的甚至到相当尖刻的程度。[2]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大篆:传统书法之“母本”
收藏 引用
《人民周刊》2018年 第12期 88-89页
作者:嵇绍玉 
"母本"原指不同植株之间异花传粉的原生植株,后由此延伸出某类事物起源的内涵。《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始"和"母"没有明显区别,两者都指"道"这一"母本"。传统书法的孕育,可以追溯到殷周时代,但至少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年风年俗里的书家情思
收藏 引用
《中国艺术》2017年 第2期 84-85页
作者:嵇绍玉 
春节,古代书家,同大多士人一样,体验着时光与生命的韵律与流动,在岁月更替中寄托着自己的情怀,与时节达成一种默契,散发着成长与衰竭的幽幽清香。正如晚明书家董其昌所言:“人能置身优游闲暇之地,留心学问之中,得事物之本末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传统书法批评不该承受之重
收藏 引用
《大众书法》2019年 第4期 52-54页
作者:嵇绍玉不详 
一现代学者范文澜在他的《中国通史·隋唐五代时期》中有一段论述:'任何一种学术,如果出现烦琐的解读,说明这种学术已无新的境界可辟,随之而来的只能是衰落或灭亡。'他为了证明自己观点,举例如隋唐的佛教,佛教徒对此作了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墨子》学说对传统书法的滋养
收藏 引用
《书法》2016年 第3期 89-91页
作者:嵇绍玉 
"百家争鸣",是先秦诸子开展的一场历时三百多年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其问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为中华民族留下极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在诸子之中,墨子作为唯一一位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他创立的墨家学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