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弘野"
2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郭振华著《艺术家族与微观美学》出版
收藏 引用
《阴山学刊》1993年 第4期6卷 13-13页
作者:弘野 
我校中文系副教授郭振华所著的《艺术家族与微观美学》一书,已由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于1993年10月出版发行。《艺术家族与微观美学》一书共27万字,游弋于文学、美学、音乐、影视、建筑、舞蹈、书法七个领域,探(臣责)钩深,所证乃为规律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葛斯文与爵士音乐
收藏 引用
《中国音乐》1989年 第1期 19-20页
作者: 卢苍生 
美国的舞台监督马尔·阿米泰吉写了一篇名叫《人生的突出点》的回忆录。其中对于有关乔治·葛斯文(George Gershwin 1898—1937)的一章,是以“初期的美国”为题。葛斯文是一位最美国化的艺术家,他的音乐是最美国化的音乐。但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装饰的概念
收藏 引用
《艺苑(美术版)》1990年 第2期 52-55页
作者: 乐山 
汉斯·泽德尔迈尔在《近代艺术的革命》(1960)一书中说,装饰的实质是什么?可能连这种基本的概念我们都不知道。这表明在三十年代一般是不考虑"装饰"所指称的问题的。在这个过渡时期,哈伯特·里德所著的《工业设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调制n型掺杂ZnSe/BeTe Ⅱ型量子阱结构的发光特性
收藏 引用
《物理学报》2008年 第5期57卷 3260-3266页
作者:冀子武 小嶋映二 秋本良一 嶽山正二郎东京大学物性研究所日本277-8581 千叶大学日本263-8522 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超高速光学器件实验室日本305-8568 
报道了调制n型掺杂ZnSe/BeTe/ZnSe Ⅱ型量子阱(type-IIQW)在极低温至室温(1.4—296K)条件下的各种光学性质.反射光谱显示了对于非掺杂样品,激子(X)的跃迁起着支配作用,而只有在掺杂样品的光谱里展示了一个典型的负的带电激子(X-)的跃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围绕文化遗产的社会学研究——荻学术自述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2年 第4期167卷 5-17页
作者:朱翊叶(译) 金太宇(校)不详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 
前言我出生于1957年,五岁之前一直在东京市中区的东中长大。记得那时我经常生病,整日躺在床上。大概是因为可怜我这个卧病在床的小孩儿,做律师的父亲为我买了一台电视机,电视机在当时并不便宜。于是我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更早地过上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非遗”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国际对话——“中国艺术人类学前沿话题”三人谈之十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7年 第2期 28-36页
作者:方李莉 王永健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 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日本在"非遗"保护方面是世界范围内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如何认知与解读国际"非遗"保护公约,分享与借鉴"非遗"保护的实践、理论与经验,以及利用"非遗&qu...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更新的逻辑:日本的文化遗产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3年 第2期 95-100页
作者:许卢峰(译) 章文(校)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 法国国立东方语言与文明学院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 
日本的传统艺术与其说是通过属于过往的、已经制成的作品来表达,不如说是通过今天的艺术家对其进行再次更新来表达。艺术作品的创作者才是最重要的,对其作品的保护只能退居次席。经历了岁月洗礼的物品和遗迹逐渐远离公众视,被赋予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化政治与世界遗产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0年 第6期 71-78页
作者:王永健(译) 唐璐璐(校)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 日本关西学院大学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 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 比利时佛兰德文化遗产中心国际学术委员会 中国民俗学会 
文化遗产在维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围绕着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问题,往往以漫长的谈判为前提,并且常常引起政治上的争论,做出提名的决定不仅取决于学术观点,还取决于外交谈判。文化遗产不同类型的冲突源于物质属性问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无形与有形:现实化逻辑
收藏 引用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 第1期8卷 5-10页
作者: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 
相比法国,日本的博物馆文化不如欧洲发达。不过,藉着"无形文化财"和"人间国宝"的观念,另一类型的保护文化遗产体系得以确立。无形文化财的体系是由"现实化的逻辑"支撑的。尽管日本国内存在一种过分寻找&q...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反思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体和时间的维度
收藏 引用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 第4期9卷 51-53页
作者: 李修建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 
我们制造自己的风俗文化遗产,只是为了满足被神圣化的欲望。一切皆可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此一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就变得毫无意义。我们目前需要反思这一概念。我试图诉诸身体和时间两个概念对其重新加以理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