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张凤渝"
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现代性焦虑下的美学选择——论大跃进民歌的美学原则
收藏 引用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3期 48-51页
作者:张凤渝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02 
1958年的大跃进民歌以其独特的美学原则被认为是文化革命的先锋和代表,是共产主义艺术的萌芽。在民歌创作中,创作主体与接受者的界线被取消,创作主体不再担当教育和影响接受者的任务。同样,艺术也不再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个性化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主体建构的艰难——论张承志创作中的主体精神演变
收藏 引用
《文教资料》2004年 第Z1期 106-109页
作者:张凤渝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张承志是一位主体性极强的作家,他在艺术世界里一直执着于个体理想人格的塑造。本文从张承志的知青叙述,人民认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分析张承志文学创作中的主体精神状态及发展过程,以期对探讨当代知识分子主体建构的艰难及其可能有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感觉派笔下的都市
收藏 引用
《绥化师专学报》2004年 第4期24卷 74-76页
作者:张凤渝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上海的新感觉派为中国文坛引进了观察城市和城市生活的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及时写出了"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使新文学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新感觉派三位主要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大跃进民歌运动研究述评
收藏 引用
《青海师专学报》2008年 第1期28卷 40-43页
作者:张凤渝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00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于大跃进民歌运动一直是单纯地从文学艺术的角度予以否定和讽刺,而对它在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意义认识不足。21世纪初,有学者从政治话语对知识分子话语和民间话语的改造的角度将其纳入20世纪中国文学大众化历程中加以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