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张占敏"
2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1949年以来广西民族舞蹈发展的历史叠写
收藏 引用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4年 第2期168卷 73-84页
作者:张占敏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南宁530022 
自1949年以来,广西民族舞蹈的历史研究经历了20世纪50-60年代的“少数民族艺术调查”、80-90年代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以及21世纪以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个发展时期。20世纪50-60年代被调查的舞蹈逐渐成为地方性知识的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间舞蹈中的国家在场与文化重构——以广西三江侗族多耶舞为例
收藏 引用
《湘南学院学报》2024年 第4期45卷 119-124页
作者:黄捷 张占敏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广西三江侗族多耶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政府的积极推动和组织下,在地方节庆——多耶节的表演语境中,经历了文化重构过程,涵盖了表演场地的革新、音乐曲目的丰富、唱词内容的更新以及舞蹈形态的演变等诸多方面。这一过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训·风格·剧目:舞蹈表演实践路径探究
收藏 引用
《歌海》2024年 第1期 93-99,127页
作者:张占敏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从课堂到舞台是舞蹈教育传承与传播的重要途径,身体技能与表演能力是舞蹈训练的重心,转化形式是舞台表演。作为常规课程建设的基训课、风格课和剧目排练课,由于课程的精细分割导致三类课程缺少连贯性和统一性,强化三者之间的有机关联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析昌黎地秧歌的文化保护
收藏 引用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 第4期 87-92页
作者:张占敏北京舞蹈学院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国掀起的阵阵热风巨浪,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国也无不例外的加入到世界遗产保护的行列之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民间艺术成为众多人关注的焦点。昌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北京市朝阳区小红门地秧歌调查报告
收藏 引用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年 第3期 76-80页
作者:张占敏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北京100081 
小红门地秧歌至今已有两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依靠居住在现红寺村的满族正黄旗"芦"姓家族与村际关系辈辈承传,经历四次重整,至今仍活跃在北京的花会界。从表演特征上来看,它是老北京花会中唯一一档儿以"地秧歌"形式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交流互鉴 共融发展--“2019中国--东盟舞蹈教育论坛”综述
收藏 引用
《艺术探索》2020年 第5期34卷 102-110页
作者:张占敏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2019年10月25-26日,"2019中国-东盟舞蹈教育论坛"在广西艺术学院举办,来自国内外40余所院校、文化艺术机构200余人出席。论坛围绕舞蹈展演、舞蹈教学、舞蹈创作与舞蹈理论研究等内容展开。舞蹈教学与创作成果体现了当前舞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京族哈节仪式舞蹈表演场域中的性别化实践
收藏 引用
《艺术探索》2022年 第4期36卷 89-96页
作者:张占敏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京族哈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京族人全体参与的以敬圣神、庆丰收、求平安、弘扬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活动。哈节的活动空间哈亭因表演内容、功能和性别差异,形成男性祭祀、女性娱神两种表演场域。男性负责祭神,女性负责娱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尤金诺·芭芭的剧场人类学表演理论及其对中国舞蹈表演教育的启示
收藏 引用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21年 第1期6卷 101-107页
作者:张占敏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尤金诺·芭芭(Eugenio Barba)是国际著名的剧场人类学表演理论创立者之一。其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代表作《剧场人类学辞典-表演者的秘艺》以剧场作为研究空间,以剧场表演者为研究主体,构建了与表演密切相关的跨文化理论知识体系,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性别视角下的京族哈节仪式舞蹈表演分工类型
收藏 引用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1年 第4期 97-106页
作者:张占敏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哈节是京族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历时7天时间中,以祭仪和歌舞贯穿始终。哈节中有5种舞蹈,即敬酒舞、进香舞、献花舞、花棍舞和天灯舞,分别嵌入在不同的仪式中,通过两性合作形成了鲜明的“男祭女舞”角色分工特点。本文在氵万尾村京族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音声”倾听:对民间仪式音乐的多维感知——从“他者”的视角表述开来
收藏 引用
《艺术探索》2019年 第6期33卷 108-112页
作者:肖文朴 张占敏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2 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音声”倾听是一种多维度的声音感知。在民间仪式音乐的倾听中,既有人类学“他者”式的在场体验,也有现象学“我者”式的意向性理解,它们均可建立在交互主体的对话关系中。另外,我们还可以在介质空间中将音声或音乐当成“声音物体”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