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张唯嘉"
1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中西“空白”之比较
收藏 引用
《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 第1期27卷 100-106页
作者:李克和 张唯嘉广东佛山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中文系 
中西美学家都高度肯定“空白”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但他们所理解的“空白”并不尽相同 :中国古代的“空白”是一个模糊而无限的概念 ,而西方当代文论的“空白”清晰且有限。中国文论家认为“空白”的审美效应是由“道”的性质决定的 ,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橡皮》:用传统擦抹传统
收藏 引用
《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 第2期 122-127页
作者:张唯嘉广东佛山大学中文系 
《橡皮》把西方文学的两极———作为通俗文学代表的侦探小说和作为精英文学典范的古希腊文学、意识流文学熔为一炉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它具有侦探小说的基本要素和神秘气氛 ,又以生活碎片的平面粘贴、受背景支配的侦探、荒谬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美在自然——乔治·桑《冬天之美》解读
收藏 引用
《语文建设》2004年 第11期 34-35页
作者:张唯嘉佛山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中文系 
乔治·桑(George Sand)原名奥罗尔·杜邦(Aurore Dupin),是法国19世纪闻名遐迩的浪漫主义作家.她的一生富于浪漫传奇色彩.父亲为名门之后、贵族军官,母亲是出身寒微的舞女.小奥罗尔4岁时,父亲不幸堕马而亡,素来被婆婆瞧不起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唯美的心灵——解读王尔德的《巨人和孩子》
收藏 引用
《语文建设》2003年 第11期 24-26页
作者:张唯嘉广东佛山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中文系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年10月16日出生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父亲是一位闻名遐迩的医生,母亲是诗人、翻译家.王尔德自幼聪慧,求学期间,曾多次获奖.1878年他以优等成绩从牛津大学毕业,翌年到伦敦,开始以笔谋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后工业城市"幻象化"的现实——试论罗伯-格里耶的城市小说
收藏 引用
《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 第4期 119-127页
作者:张唯嘉广东佛山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中文系 
罗伯-格里耶的城市小说展示了后工业城市"幻象化"的现实--"幻象"不仅与"现实"多重同构,而且还以其非道德性的基本影响力侵入"现实",操纵人的意识与行动,谋杀人认知"现实"的能力。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作品是一个活的形式——论罗伯-格里耶的小说本体观
收藏 引用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 第1期31卷 101-103页
作者:张唯嘉佛山大学人文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格里耶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 :“艺术作品如同这个世界一样是一个活的形式”。它主要包含两层重要的涵义 :第一 ,艺术作品的本体不是内容 ,它现实地存在于形式之中 ;第二 ,形式是活的生命的存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古典与现代在变形中聚合离散——两部《变形记》对读札记
收藏 引用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 第6期24卷 68-71页
作者:张唯嘉佛山大学中文系广东佛山528000 
阿普列尤斯和卡夫卡都从寻求新的审美视角出发 ,对传统的变形故事进行了艺术革新。阿普列尤斯寻求新的审美视角的目的在于从横向拓展 ,以增加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 ;而卡夫卡的主要目的在于从纵向开掘 ,以增强艺术表现生活的深度。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思想巨子的审美观照——解读柏拉图的《苏格拉底之死》
收藏 引用
《语文建设》2005年 第2期 17-19页
作者:张唯嘉广东佛山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中文系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一些屈指可数的思想巨子,他们的精神有着无法估量的魔力,不仅影响着一个或者数个学科的历史发展,而且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阅读,我们格外幸运地同时亲近了这类思想巨子中的两位--该文的作者柏拉图及其笔下的人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真诗无诗——普希金抒情诗新论
收藏 引用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 第4期17卷 52-57页
作者:张唯嘉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分院广东佛山528000 
普希金的抒情诗, 真挚、纯净、简朴。纯净的真情造就了普希金抒情诗简朴的风格, 而简朴的风格又充分体现出感情的纯真。在普希金创作的许多优秀的抒情诗中, 你简直感觉不到诗,你看不到诗人的构思, 分析不出诗人运用了何种高超的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小说的美学策略:空缺
收藏 引用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 第2期19卷 46-49页
作者:张唯嘉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文系广东佛山528000 
法国新小说理论家格里耶提出 ,语言与现实的矛盾决定了新小说应该采用“空缺”这一美学策略。要实现这一策略 ,文学家必须尽可能地排除给定观念 ,还必须采取相应的战术 ,预设出文本意义、人物和情节的空缺。“空缺论”以其艺术见解的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