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张夕远"
2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工作坊:赵要
收藏 引用
《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 第5期 54-59页
作者:张夕远 
不同于设计系毕业的大多数学生,赵要在四年学习过程中逐渐偏离学院教育的常轨,直到毕业后正式进入当代艺术领域。尽管当时赵要未必能够很明朗的看到这个领域是否如预料般有更多的可能性,但其内部的结构和游戏规则对厌倦庸常秩序的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胡晓媛 梁伟:之间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0年 第6期 228-229页
作者:张夕远 
北京公社Beijing Commune2010.09.12~2010.11.12北京空间站Space Station,Beijing2010.09.24~2010.10.16胡晓媛与粱伟的个展在798艺术区先后开幕,不同的空间都各自展出了艺术家最新的四件录像装置作品,不仅体量相近,而且呈现方式也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不在图像中行动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5年 第1期 190-191页
作者:张夕远 Katy Pinke 
无论从事件本身所强调的艺术家生存现实,还是就字面概念所针对的艺术行业机制而言,“不在图像中行动”的出发点都显得雄心勃勃。而同样的大空间、大体量和用力方式,显然延续了孙原彭禹一直以来的工作路线:奉献奇观、刺激痛点、收获争议...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诠:迷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1年 第2期 220-221页
作者:张夕远 
诠一直在寻找水墨与当下语境和日常体验相契合的可能性。他显然不是试图延续和内化水墨文脉的第一人,却可算是在这条路上走得心无旁骛的一分子。此次诠的个展以“迷”为主题,既是对作品内容和意境的捕捉,也多少映射出艺术家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游牧的共同体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6年 第V期 88-93页
作者:张夕远 罗蕾雅 
如今,技术的新结构和其所孕育的社会新结构期冀打破信息控制的僵局,正在逐渐改变人们旧有的历史视野。处于政治力量边缘的艺术群落,则唤起了年轻一代争求权益的意识——值得注意的进步是,那些带有诱导性质、经验主义的理论构建,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鄢醒:近作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3年 第6期 198-199页
作者:张夕远 Dominik Salter Dvorak 
“近作”是鄢醒迄今为止最大体量的个展,呈现了四个综合媒介的项目作品。《脏的艺术》、《列宁在1918》、《两部录像、三照片、几件与之相关的杰作和美国艺术》和《女收藏家》,互为参照并成功制造了某种坚硬的品质感。不断地向进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刘窗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1年 第1期 196-197页
作者:张夕远 
刘窗善于发掘当下生活中隐藏在日常性情节背面的内容,抛除意义,这些"日常性情节"的正常运转保障着时间的有效,历史的生成,物种的延续;一旦被追问并质疑,它们便显露出其制度化的本质。作为51m^2的第十三个项目——刘窗的个展以一种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早期:王兴伟、王音、恩利、赵刚、周铁海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4年 第3期 188-189页
作者:张夕远 Vanessa Nolan 
名为“早期”的展览,截取了一段特定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现象进行重新观看,以三十岁左右为界,将赵刚、王音、恩利、周铁海和王兴伟在而立之前的艺术实践划分为他们的早期阶段,作为讨论他们现在的创作实践的历史前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胡晓媛:关于不重要的存在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2年 第6期 164-171页
作者:张夕远 宋晓雅 
胡晓媛的艺术常常在提示我们注意物体的细微之处,但她同时也在忽略提示行为的原因。或许如她所言,“忽略从未停止,一如河流。”而生活本是如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刘辛夷:探员L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2年 第4期 204-205页
作者:张夕远 Caly Moss不详 
刘辛夷的创作在时下国内的艺术环境中有着非常明确的可辨识性:形式表达的熟练和完整,高度政治敏感的作品主题,以及(到目前为止)线索清晰的个人体系。还有就是,一点显而易见的、但很节制的狡黠和冷幽默。作为他在北京的首次个展,"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