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针对传统香农-奈奎斯特采样定理指出在保证原始信号重构精度的前提下,采样频率必须为原始信号频率的2倍,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理论和改进的自适应正交匹配追踪算法的稀疏信号重构方法;首先引入了压缩感知模型和信号重构目标函数,然后在对经典正交匹配追踪类算法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为克服其不足,设计了一种二次筛选支配原子集的方法,即通过计算信号的QR分解并计算具有最大势能的原子从而得到能量候选原子集,通过计算余量与原子的相关性选出相关性最大的原子从而得到相关候选原子集,并将能量候选原子集和相关候选原子集的交集作为最终支配原子集;最后定义了具体的采用自适应正交匹配算法实现信号重构的算法;在Matlab仿真环境下试验,结果表明:文章方法能有效地进行稀疏信号重构,具有较小的重构误差,且与其它方法相比,具有收敛速度快和重构效果好的优点。
摘要:唐代的音乐文化尤为繁盛 ,帝王和艺术家都在努力营构这一音乐文化氛围 ,置身其中的杜甫必然受到这一音乐文化的浸染 ,从而刺激和触发他的艺术创作。同时 ,服膺儒学的杜甫治世理想又与唐代的音乐文化是相契合的 ,这就促使诗人自觉地表现这一音乐文化 ,形成杜甫诗文的音乐世界。在杜甫的诗文中 ,反复浮现诗人理想中的音乐意象 ,反复描写诗人对唐代乐舞的感受 ,反复出现的对开元盛世的音乐文化的追忆 ,加之诗人历经五十余年的兴衰治乱 。
摘要:李贺诗歌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在诗歌语言的锻选,个体生命的关怀等方面显示其独特的审美特性,通过论证疏理,以揭示其艺术特征。
摘要:具有浓厚诗人气质的庄子 ,自然把他的诗化人格溶入他的散文 ,本文从诗歌的跳跃性、意境、语言的凝练和超常搭配等诗歌的艺术性出发 。
摘要:就传记文学而言,朱东润先生既是理论的建构者,又是创作的实践者。他在广泛吸收中国古代史传文学与西方传记文学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独特完备的理论体系,其传记文学作品对传主与特定时代之间的关系有极为深刻的把握。《杜甫叙论》将杜甫置于大唐帝国历史演进的背景下进行书写,“时代”促使杜甫思想与诗歌的变化,时代成为《杜甫叙论》话语系统中的主导力量,姑且称之为“历史叙述”。然而,由于对历史真实的过度关注,致使朱东润的传记文学理论忽视对艺术真实的深入思考,因而他在传记文学的创作实践中要进行必要的补救,《杜甫叙论》中的多重对话、以杜诗为章节标题成为其补救方式,使其在历史叙述中表达诗意。
摘要:《汶川羌》是羌族诗人羊子的一部力作,它透过羌族的历史文化,透过羌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对本民族进行诗性书写,它涵盖诗人对本民族历史文化根系的找寻、民族文化的认同,对本民族现实境遇与未来命运的思考,对诗人自我与本民族的精神追问。由于诗人用民族文化符号、民族精神勾画本民族的形象,因此,《汶川羌》既是诗人的自画像,又是一个民族的自画像。
摘要:杜甫的“涉蕃诗”多达150余首,其内容十分丰富。诗人对唐蕃关系进行了贯通性的思考,提出“舅甥和好应难弃”的进步主张,对唐统治者的失策与吐蕃背弃“舅甥”大义都进行尖锐的批判。杜甫的主张与儒家“大一统”、唐代“华夷一家”的思想观念是一致的,其“涉蕃诗”是对唐朝“和亲”策略的肯定与支持,为我们了解唐蕃交流、交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摘要:在"跨文化交流"中,杜诗的解读与阐释实现了中华文化内部的自我认证与"他者"的互证、互识与互补,杜甫精神的世界性得到诗意呈现。由于杜甫精神承载着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因此,它是世界性的。杜甫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推己及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二是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三是人天同构的天人合一精神。杜甫精神对于构建人类伦理价值体系、处理政治得失与民心向背的关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摘要:阿坝文学呈现出文学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它与阿坝明显的地域特色、丰厚的民族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阿坝文学在呈现地域性、民族性特征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出现了像阿来这样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作家,但阿坝作家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阿坝文联采取了培训、笔会、改稿会等一系列举措,来加强阿坝作家队伍的建设。
摘要:《记住我的姓氏》是羌族作家任冬生的又一部散文集,也是"阿坝作家书系"(第一辑)的两部散文集之一。该散文集是对"我"及其族群的认识与反思,是对民族之魂的守望,是对自我的身份认证。作家在羌寨藏区的游走,意味着生活场域的变换与他的身份的变化,这一变化又是作家通过对阿坝草地生活的深层介入与真情的灌注来实现的。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