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张志烈"
1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诗性智慧的和弦──儒释道与苏轼的艺术人生
收藏 引用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 第3期26卷 96-102页
作者:张志烈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川成都610064 
儒释道思想因素与苏轼人生艺术的关系,表现在学习和应物两个方面。苏轼对儒释道三家的学习,一方面是自觉的广博的学习和吸取,既沉潜深入而具体落到实处,又虚怀客观不以先入之见阻止自己学习;另一方面是在学习中将三家精神根本性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东坡词与中国酒文化
收藏 引用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5期34卷 144-148页
作者:张志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苏轼的艺术创作,与中国酒文化密切相关。现存东坡词300余首,竟有半数以上涉及到酒。其中的关联,一方面是东坡对传统醉美风范的认同,另一方面在于他融会高尚的人格修养、精深的学术见解和丰富的创作经验于己怀,在把握传统醉美精神的基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乌鲁木齐城市小广告治理的成效与机制完善
收藏 引用
《上海城市管理》2010年 第4期19卷 71-74页
作者:张志烈乌鲁木齐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城市牛皮癣"的泛滥,严重污染了市民的视觉环境,破坏了城市的整洁亮化工程和公共管理秩序,影响了社会诚信建设和政府公信力,降低了城市的品位。近年来,乌鲁木齐市通过法制化保障、市场化运作、科技化警示、专业化清除、制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性智慧的和弦──儒释道与苏轼的艺术人生
收藏 引用
《河池师专学报》1999年 第1期19卷 16-19页
作者:张志烈四川大学中文系成都610064 
苏轼与儒、释、道三教的关系较为复杂,自宋以来争执颇多。本文从苏轼对三教思想的吸收、体验、打通、融汇等的动态过程去考察,把握其存在的样态,对苏轼与三教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的考察和研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魅力永存的“第二自然”--漫话杜诗中的锦江
收藏 引用
《杜甫研究学刊》1987年 第2期 15-17,79页
作者:张志烈不详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历史上的锦江自是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在杜诗中,在杜甫当日摄取锦江自然美的神貌而创造的艺术美中,却留存了她鲜活的形态和永恒的魅力,超越时空,传诸后世。前人评范成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杜甫诗歌的混茫境界
收藏 引用
《杜甫研究学刊》2003年 第1期 1-7页
作者:张志烈四川大学中文系 
杜甫在中,称赞二人诗才之美时写道: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这'混茫'二字应该如何解释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杜甫与刘允济
收藏 引用
《杜甫研究学刊》1993年 第4期 34-40页
作者:张志烈不详 
普列汉诺夫在《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这篇著名论文中曾经引用并肯定了丹纳的一段话:“当文明发展进程中新的进步产生出一种新的艺术时,总会有几十个以一两个天才人物为中心的英俊人物应运而生,几十个英俊人物只能把社会思想表现出一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杜甫诗歌看成都文化
收藏 引用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 第3期34卷 44-52页
作者:张志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41000 
文化是自然山水的灵魂,更是城市的灵魂,成都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在唐代号称"一扬二益",是名列前茅的大都会,有着丰厚文化积淀。杜甫乾元二年(759)底到成都,永泰元年(765)五月去蜀,中间流寓梓、阆一年零九个月,在成都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永远的苏东坡
收藏 引用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 第1期31卷 50-55页
作者:张志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在当今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弘扬东坡精神,传播东坡文化"具有更加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东坡文化精神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一是爱国爱民、奋励当世的崇高理想;二是求实求真、探索创新的认识追求;三是信道直前、独立不惧的处事原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东坡书简人物辨(之二)
收藏 引用
《黄冈师专学报》1999年 第2期19卷 41-45页
作者:张志烈 
书简与东坡的文学个性相结合,使其书简散文成为整个苏文“真、精、妙、达”的高度艺术风范的缩影。由于文献传存中的差错等原因、东坡书简涉及到的一些人和事至今往往不太清楚,给后人充分理解其书简带来一定的困难。经考证,《与张君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