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张文勋"
2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关于北京大学文艺理论进修班(1954—1956)的回忆——张文勋先生访谈录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 第2期 82-87页
作者:张文勋 李世涛云南大学中文系云南昆明650091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9 
李世涛:张先生,首先感谢您抽时间接受我的采访。我知道,您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参加过上个世纪在北京大学举办的文艺理论进修班,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些文艺界的活动。因此,我希望您能够为我们介绍些您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艺术思维的可贵探索——《中国艺术思维流论稿》序
收藏 引用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 第1X期14卷 81-82页
作者:张文勋 
从思维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艺术思维,可以把许多特异的艺术思维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不至于陷入玄虚的困境而导致不可知的神秘主义。反之,从艺术思维这一特殊领域切入,并把它上升到思维科学的高度去认识,去领悟,又可以拓宽思维科学的领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的民族特色
收藏 引用
《云南社会科学》1992年 第4期 48-56页
作者:张文勋云南大学中文系 
本文从“人文意识的渗透”、“国家民族意识的张扬”、“主体意识的强化”、“超越意识的升华”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民族特色。作者认为,这四个方面是主要方面,是宏观上的一些认识,可以用来审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总体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家总爱西崑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诗无达诂”新解
收藏 引用
《思想战线》1999年 第4期25卷 68-72页
作者:张文勋云南大学中文系昆明650091 
中国古代诗评历代有“诗无达诂”之叹。其实,古代文论中“知人论世”等观点推之极端,有将艺术与历史等同之弊。因作品艺术手法的不同,或读者自身审美经验的参与,艺术欣赏中出现的“诗无达诂”现象不止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情理中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华严金师子章》看佛教哲学的美学意义
收藏 引用
《思想战线》1991年 第4期17卷 30-37页
作者:张文勋 
本文通过对华严宗高僧法藏《华严金师子章》的分析,详尽论述了佛教哲学与我国古代文艺美学的诸多内在联系,主要涉及到对我国古代艺术思维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文艺美学中的本质与形象、实与虚、有和无、局部与整体、一般性和个别性、一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艺必须给人以美感——论严沧浪的“兴趣”说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 第2期 42-51页
作者:张文勋 
文艺之所以为文艺,就在于它不仅给人以思想教育,而且还给人以美感享受。更确切的说,文艺是寓思想教育于美感享受之中,因此,它具有潜移默化的独特功能。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所不能代替的。诗歌是一种艺术,自然也不能例外。如果说,一首诗尽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佛学的“六根”“六境”说看艺术“境界”的审美心理因素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 第2期 250-256页
作者:张文勋 
一、从王国维的“境界”说说起“意境”,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美学概念。王国维提出“境界”说,从理论上使“意境”的概念获得更为丰富的美学内涵。然而,人们不禁要问:既有“意境”一词足以表述其特定的美学含义,为什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文学对偶艺术的审美功能——读《中国文学的对句艺术》
收藏 引用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 第2期6卷 44-45页
作者:张文勋 
刘彦和在《文心雕龙》中,专门有一篇题为《丽辞》的文章,讨论中国文学中的对偶问题。尔后,随着骈文的流行和格律诗的发展,许多人对文学中(主要是诗歌)的对偶艺术,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从宏法大师的《文镜秘府》中所列举的二十九种对,即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苦闷的象徵——《洛神赋》新议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 第1期 222-227页
作者:张文勋 
曹植是建安文学中之佼佼者,他在创作上的成就,不仅超过父兄,也超过建安七子及其他作家,这是大家所公认的。钟嵘把他比作“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这评价是很高的。刘勰虽然为曹丕抱不平,认为“文帝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老庄美学思想中的“有”和“无”的辩证法及其影响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 第1期 56-63页
作者:张文勋 
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辩证法因素是显而易见的,他意识到事物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及其转化,提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老子》第二章.以下引《老子》,只注章数,书名从略)以及“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第三十九章)、“祸兮...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