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张晴滟"
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观演”的诞生——从鲁迅对梅兰芳的批评谈起
收藏 引用
《现代中文学刊》2019年 第6期 88-96页
作者:张晴滟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剧场"观"之流变和思想史的演进密切相连。歌剧诞生于中世纪晚期的文艺复兴,其艺术意图从"以劳动面对死亡"的"主观性"向"再现"的"感觉论"的过渡。在中国,卷轴画、章回体小说和连台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足尖上的“亮相”:20世纪革命芭蕾中的女性人物塑造
收藏 引用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3年 第1期 58-66页
作者:张晴滟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北京102209 
20世纪中国演剧体系脱胎于载歌载舞的旧剧,具有天然的“舞台假定性”,其在舞剧作品中主要体现在“高于生活”的“亮相”体系中。演出史上的花旦“踩跷”和芭蕾“立足”具有类似的体态和不同的文化象征。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创作集体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中国新歌剧”《孟姜女》的创作谈“戏曲交响化”的流变
收藏 引用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9年 第6期 125-139页
作者:张晴滟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20世纪以降,中国的剧人和乐人分别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对旧剧的改良和新歌剧的创制采取了不同的路径。“新歌剧”的理念最早孕育于旅德音乐家王光祈“戏曲即歌剧”的歌剧观念中,也出现在旅日戏剧家欧阳予倩的“旧剧改良”中。三四十年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俄罗斯亚洲地区舞台上的欧洲戏剧
收藏 引用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8年 第S1期 22-29页
作者:尼柯莱.帕肖钦斯基 张晴滟 许健圣彼得堡国立戏剧艺术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俄罗斯版图上的亚洲戏剧文化已然从忽视差异性的苏联欧化的专业标准撤离,返回到了其自身的文化身份当中。那么民族精神如何体现在欧洲戏剧经典那样一种已然高度发展的戏剧结构中呢?本文通过讨论萨哈共和国国家剧院和图瓦共和国国家剧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平民/贵族:《大将军寇流兰》的演出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08年 第2期 67-72页
作者:张晴滟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清末民初春柳社演林纾改译的《黑奴吁天录》,以美国黑人的悲惨遭遇来"冀我同胞警醒",主人公乔治唤作"哲而治"。从科利奥兰纳斯到寇流兰,道出了文明戏以来外国经典中国化的历史,搁在中国话剧百年庆典的尾巴上,有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观演”的革命:舞台假定性与戏曲现代戏
收藏 引用
《戏曲研究》2020年 第3期 295-314页
作者:张晴滟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对戏曲现代戏而言,"舞台假定性"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对"舞台假定性"的阐释和实践建构了20世纪戏曲导表演体系,也留给后人一批至今仍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回顾"假定性"这个文艺术语的提出,最早是为了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哈姆雷特盗梦机——评《哈姆雷特机器》
收藏 引用
《文化艺术研究》2010年 第S1期3卷 165-166页
作者:张晴滟 
中央戏剧学院的沈林教授曾说:莎剧演出如同体操比赛。大导们将《哈姆雷特》翻来覆去地排,看看谁能把规定动作完成得更完美,还得有新意。海纳·米勒变体操运动为智力游戏,用人物性格、规定情境作批判的武器。剧本深刻的思想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被消费的经典——《93年》的演出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08年 第1期 67-71页
作者:张晴滟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 
西方经典在国内舞台一般以通俗文化的面貌出现。自《少奶奶的扇子》在20世纪早期的成功开始,西方经典在话剧舞台积极地本土化。旧中国闭关锁国,观众无法理解伦敦客厅里的戏码:如今,大中小城市被全球化浪潮各个击破,舞台上再没有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