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张楠木"
1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张楠木油画作品选
收藏 引用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 第4期41卷 F0002-F0002,F0003页
作者:张楠木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系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吊脚楼民居对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收藏 引用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 第4期41卷 165-170页
作者:张楠木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400030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北京100872 
精神存在,是人独特性存在的标志,文化,是人独特性精神存在的创造产品。从创造到累积,人类文化样态不断增进,文明与自然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有规律可循的变奏与交织。选取中国传统吊脚楼民居建筑,通过个例剖析,探讨艺术的发展轨迹,探讨传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宗白华《美学散步》之“双维美学”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2年 第3期 117-119页
作者:张楠木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美学散步》以散文、随笔、论文等文体杂糅组篇,内容涉及中国古典绘画、诗歌、书法、雕塑以及西方传统、现代艺术众多门类。在古今艺术、中西艺术的对应与比照过程中,宗白华先生提出了中国古典美学"道、艺关系""、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的推行
收藏 引用
《美术研究》2020年 第4期 81-84页
作者:张楠木重庆大学艺术学院400030 东南大学 
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从形成到逐步推行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从时间维度看,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始于南国艺术学院,在此基础上经过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国立中央大学、重庆中国美术学院、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等起步、耕耘、发展、全面推行的漫...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抗战时期中央大学艺术教育模式研究
收藏 引用
《美术研究》2022年 第1期 102-109页
作者:张楠木 周瑾重庆大学艺术学院401331 
战时的重庆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大批政府机关、高校、文化团体迁至此地。中大艺术系作为大后方一所重要的艺术院系,在抗战时期发挥着积极作用。抗战期间,中大艺术系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开展一系列与抗日救亡有关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抗战时期国立艺专艺术教育模式研究
收藏 引用
《美术研究》2024年 第2期 75-82页
作者:张楠木 程诚重庆大学艺术学院400044 
为保存我国高等教育的实力,抗战时期的大批高校迫于形势进行内迁。国立艺专作为中国艺术的先锋之旅,在烽火岁月传承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使命精神,担当艺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挽艺术狂澜于既倒,扶教育大厦之将倾,使中国艺术教育的血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抗战时期中央大学艺术系师生面向现实的转型
收藏 引用
《美术》2021年 第4期640卷 93-98页
作者:张楠木 周瑾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重庆作为抗战时期的陪都,其艺术不再仅仅关注个人,而更多的是关注民族、关注时代,在"艺术社会化"的观念引领下,重庆艺术界主流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其中西迁而来的中央大学艺术系师生把抗战精神、爱国激情融入到艺术中,他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重庆吊脚楼民居建筑美学意义初探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2年 第1期 103-105页
作者:张楠木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从对地域气候的适应到寻找融合特定自然环境的建筑样态,近千年的传承发展,重庆吊脚楼成为中国民俗建筑类型中的特色代表。除了诠释"坚固、耐用"的建筑实用性理念,重庆吊脚楼民居更从美学层面成为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美&qu...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徐悲鸿早期美术教育思想中的日本近代美术嬗变因素
收藏 引用
《美术研究》2017年 第2期 83-88页
作者:张楠木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400040 
20世纪前期,石印、珂罗版等影印技术在中国的普及给书法领域带来一场革命,但这场革命的内容并不仅仅是精确复制这么简单,它还带来了一系列新的书法出版门类,如碑帖单行本、书法全集、各类书法工具书、新式书法史等,这在极大程度上丰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气韵生动”的意义指向及阐释拓展
收藏 引用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 第1期40卷 161-164页
作者:张楠木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400030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北京100872 
南齐谢赫所提"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命题,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就"气韵"而言,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就有全面的论述,并且在绘画中有着深刻的表现,产生了新的问题视阈并完成了新的阐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