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张胜璋"
1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林纾论古文意境
收藏 引用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 第9期 103-106页
作者:张胜璋闽江学院中文系福建福州350001 
林纾以意境为"文之母",意境是古文艺术的根本性、决定性因素,带有本原意义和生成功能。他尤为关注意境的构成要素和生成过程,对心与意、意与理、意与境、意境与识度、意境与局势和体制等问题作出了切中古文肯綮的阐发。林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童真到自然:丰子恺散文的艺术风格
收藏 引用
《闽江学院学报》2007年 第1期28卷 72-75页
作者:张胜璋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丰子恺散文在中国现代散文中独具特色,究其原因在于其艺术创作与对童真的追求、对佛理与艺术的探求密不可分,其中又以“童心”为最根本之要素。丰子恺屡屡自称“儿童崇拜者”、“老儿童”,因此应从童真之心入手分析其散文创作的艺术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丰子恺的人格特征与佛教文化
收藏 引用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年 第S1期 163-165页
作者:张胜璋闽江学院中文系 
丰子恺(1898-1975)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居士、艺术家,一生著作丰富,涉猎广泛,在文学、美术、音乐、书法、绘画(漫画)、艺术理论、翻译等方面都做出杰出贡献。他早年师从近代文艺先驱李叔同先生(出家后法号弘一法师),后皈依"三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意境:“文之母也”——林纾古文艺术论
收藏 引用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24卷 96-100页
作者:张胜璋闽江学院中文系福建福州350108 
林纾最重要的古文论著《春觉斋论文》,集中探讨了古文审美艺术的诸种内涵与形式,其中尤以意境论最具特色。林纾以"意境"为"文之母"——古文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以"真"为核心,以高洁诚谨为上,以诗书、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林纾论古文的审美形态
收藏 引用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 第5期10卷 498-503页
作者:张胜璋闽江学院中文系福建福州350121 
林纾论古文的审美艺术,推"意境"为"文之母也"、"神味"为"行文之止境",其下以"敛气蓄势"论"气势",以"天下之最足动人者"论"声调",以"最灵动、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丰子恺散文的玄思妙悟
收藏 引用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年 第S1期 20-21页
作者:张胜璋 
丰子恺早年师从近代文艺先驱李叔同先生,与佛教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佛教文化对丰子恺的艺术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等观照生活与艺术的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但丰子恺最终没有如他所崇拜的老师那样行大丈夫事(出家),这意味着他对佛理的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林纾论古文的审美欣赏理论
收藏 引用
《闽江学院学报》2015年 第4期36卷 7-12页
作者:张胜璋闽江学院中文系福建福州350121 
林纾论古文的审美艺术,推意境为"文之母也",以风趣、情韵、神味助意境之说。它们是意境在审美欣赏环节的具体表现形态。林纾对于古文审美欣赏理论的总结阐述,可以说是对中国古典意境理论的一次深化与开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林纾评点韩柳文
收藏 引用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8年 第5期16卷 409-414页
作者:张胜璋闽江学院中文系福建福州350108 
林纾的《韩柳文研究法》是一部专以韩柳文作为研究对象的论著,打破了自唐以来韩柳文批评多限于书话、文选、评点的散乱局面。"韩柳并举"和"韩柳相较"是贯穿全书的基本理念与线索,韩柳选文各有侧重,韩文取道胜,柳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灵动的理性 形象的哲思——耿林莽散文诗的意象建构分析
收藏 引用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3年 第6期3卷 76-83页
作者:张翼 张胜璋福建警察学院基础部福建福州350007 闽江学院中文系福建福州350108 
耿林莽将情感的兴发与哲理的思考融入散文诗意象的营造及其所生成的意境中,构成了作品的诗美品质。意象是现代诗语的要件,它的显现与组合、熔铸与深化,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与审美感染力。梳理其众多作品,分析物象、事象、心象转化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那山那海》:大历史观视阈下的福建区域改革叙事
收藏 引用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 第3期 43-47页
作者:张胜璋 吴葳闽江学院人文学院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党的二十大期间,央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那山那海》讲述畲族雷氏兄弟在党和政府的扶持政策帮助下,成为脱贫致富领头人的故事。剧作以福建沿海“老少边岛”地区人民生活为背景,以雷恒水的青年成长为主线,探讨贫困及贫困根源问题,勾勒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