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张舒予"
5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符号的挑战——论网络时代话语权的竞争与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
收藏 引用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 第6期 104-109页
作者:张舒予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民族文化应勇于迎接网络时代话语权竞争的挑战,认识抽象符号的传播局限,发挥视觉符号在网络时代的特殊传播价值,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民族文化与视觉艺术、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开发和建设丰富的视觉文化资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网络时代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收藏 引用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 第4期45卷 39-44页
作者:张舒予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综合应用符号学、传播学、信息论和系统论等学科理论 ,揭示图像符号体系的功能特征 ,以信息时代的眼光审视、认识和开发视觉文化外显和潜在的传播价值 ,提出将民族文化与视觉艺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核心理念与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年 第2期24卷 38-43页
作者:张舒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响应读图时代的文化形态转变与视觉教育需求,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首开"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课程建设历经十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该课程的核心理念体现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互动、课程模型的分层与融合、课程资源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影像世界的两种范畴划分方法及其意义解析
收藏 引用
《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 第1期32卷 11-14页
作者:张舒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人类为什么要创造出影像作品?人类创造的影像作品之表征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发展演变及其如何反作用于人类自身?这是影像传播研究必须要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本文作者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了独到的新观点。为了方便阐述和利于理解,作者将形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英国信息技术教育宏观机制的建构与运作
收藏 引用
《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 第8期23卷 64-67页
作者:张舒予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从英国国家学习信息系统 (Grid for L earning)建设计划启动的社会背景、政府规划决策、学校整体改革、社会信息文化建设与科技基础提升等多方面探析英国信息技术教育宏观机制的建构与运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巴纳赛的“宏观社会教育系统”
收藏 引用
《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 第5期 32-34页
作者:张舒予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 
本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巴纳赛(BelaH.banathy)为代表的几位长期致力于教学系统开发和模型设计的美国教育技术学家,以新的视野开拓了教学系统设计领域的研究。他们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宏观社会教育系统”的设计思想(Th...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信息文化概念辨析与信息技术教育逻辑体系
收藏 引用
《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 第5期24卷 8-11页
作者:张舒予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科学全面地理解“信息文化”与“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具有现实意义 ,将直接影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进程。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从第一阶段的“计算机课程”到第二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设计都存在一定的偏颇 ,缺乏全面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信息技术教育的微观分析与宏观建设
收藏 引用
《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 第6期 34-36页
作者:张舒予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41000 
微观层次上的细致分析和宏观层次上的系统建设两方面相结合将支持成功的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传统课程的特征;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意识与学习风格应当得到教师的深入了解与恰当评价;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环境、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家庭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的重要途径
收藏 引用
《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 第5期33卷 11-16页
作者:卢锋 张舒予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当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着忽视对中国媒介政策与文化的分析、忽视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传统、对家庭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作用重视不足等问题。在学校媒介素养教育全面推进不顺利的情况下,家庭教育以其在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发挥的重要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视觉素养培养:搭建眼睛与心灵之间的桥梁
收藏 引用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年 第2期 61-65页
作者:张舒予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97 
实施视觉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搭建眼睛与心灵之间的桥梁,探析"看"的秘密,开发"看"的资源,提高"看"的素养,培养"看"的能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