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彭栓红"
1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云冈石窟艺术中的佛教文化解读
收藏 引用
《云冈研究》2023年 第4期3卷 32-37页
作者:彭栓红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云冈石窟是北魏佛教石窟建筑,作为北魏佛教圣地,承载展现了丰富的中国早期佛教文化。云冈石窟早期造像多体现小乘佛教思想,中期、晚期石窟造像多体现大乘佛教思想。云冈石窟佛教文化理念常通过具体的佛造像、极具象征的符号化的装饰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王保忠《甘家洼风景》的语言艺术魅力
收藏 引用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 第5期36卷 85-89,103页
作者:方洁 彭栓红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作为土生土长的山西作家,王保忠延续着赵树理和“山药蛋派”的乡土风格。他出身农村,始终坚守农民的立场,探寻城市化进程下的农民和农村现状,《甘家洼风景》在故事叙事中渗透着作家强烈的乡土问题意识和对农村未来的思考。小说运用富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间文化对元杂剧叙事结构的影响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16年 第4期37卷 38-41,50页
作者:彭栓红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 
元杂剧的形成发展离不开民间文化这块沃土。元杂剧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民间元素。元杂剧叙事结构深受口头文学、民间信仰影响,形成了多种范式,情节内容前后呼应,并与一本四折体制相适应,与杂剧的舞台表演相结合,符合民众的审美心理,易于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刍议——以河曲、左权原生态民歌保护为例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 第2期 137-140页
作者:彭栓红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中文系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面临文化生态的现代变迁、音乐形态的易逝性和商业炒作、传承人日益减少等现状,对其进行科学保护更是迫在眉睫。民歌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第一、二批国家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39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云冈石窟造像的图像叙事艺术
收藏 引用
《云冈研究》2021年 第3期1卷 22-29页
作者:彭栓红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云冈石窟造像不仅是雕刻艺术,而且有叙事表意的特点;不仅讲述佛教故事,而且也在隐性地述说北魏皇家历史和社会世俗情状。其图像叙事特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帝王家庭生活和政治历史结合的叙事、佛经故事造像"写实"和"写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云冈石窟造像的鲜卑之风
收藏 引用
《艺术品鉴》2018年 第12期 149-154页
作者:彭栓红不详 
云冈石窟造像往往渗透鲜卑族社会生活习俗的影子。鲜卑族喜弹琵琶。云冈石窟研究院王恒认为:“北魏时期就有‘琵琶长笛曲相和’的乐器配合使用习惯。”北齐贵族多为鲜卑人,齐朝一个士大夫教育自己的儿子“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以便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云冈石窟造像体现多民族文化交融
收藏 引用
《艺术品鉴》2018年 第12期 155-160页
作者:彭栓红不详 
细观云冈石窟造像处处可见文化多元共存的杂糅性,主要体现为两大模式:多民族文化交融模式和佛教与世俗文化的融合模式。多民族文化交融,这是北魏时代特征。平城又是北魏丝路文化的重要节点。云冈石窟造像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特征不仅体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城市化背景下《甘家洼风景》人与村的困境
收藏 引用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 第1期34卷 14-18页
作者:彭栓红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王保忠《甘家洼风景》立足当代农村城镇化发展,以城乡文化对比的视野关注一个正在萧条的传统农村。王保忠通过"甘家洼"的艺术构建,给我们多角度地呈现了当代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过去乃至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之村与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云冈石窟造像体现佛教与世俗文化交融
收藏 引用
《艺术品鉴》2018年 第12期 161-163页
作者:彭栓红大同大学文学院云冈文化研究中心 
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交融,从而使得石窟造像有了世俗性、人间性,如佛陀涅槃与民间丧葬习俗的融合。佛陀涅槃图仅见于第11窟西壁第三层南侧坐佛龛下部、第35窟东壁龛楣南侧、第38窟北壁。其中第11窟西壁佛涅槃造像雕刻为:佛头南脚北,平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甘家洼风景》顺延伏笔式的叙事技巧
收藏 引用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 第6期33卷 76-79页
作者:彭栓红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 
王保忠《甘家洼风景》小说采用顺延伏笔式的叙述技巧,在继承中有创新。他通过巧妙设置小说间关键词和题目关键词,承前启后,强化人物、情节或小说间的联系;也在看似不经意的季节时间、民俗生活时间的叙述中隐含了作者对甘家洼"变&qu...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