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徐亚湘"
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时代显影:战后台湾京剧身份的多重转换(1945—1995)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14年 第1期 103-113页
作者:徐亚湘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 
京剧在台湾的发展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尽管“二战”前台湾与大陆之间已经出现频繁的艺术交流,但是战后尤其是国民政府迁台后,台湾京剧出现极大发展,京朝派京剧逐步取代海派京剧,国家京剧超越民间京剧,京剧的演出内容和风格也出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战后初期抗战戏剧在台湾的演出分析
收藏 引用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5年 第6期 50-63页
作者:徐亚湘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 
本文广泛运用台湾战后11份报纸材料及相关文献,以探讨此"彼时彼地"色彩至为明显的抗战戏剧,在台湾战后四年间被搬演的情形为何?对于中国文化与国语尚待学习熟悉,且战时经验迥然相异甚至对立的"此时此地"的台湾人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进步文艺的示范:战后初期曹禺剧作台湾演出史探析
收藏 引用
《文学与文化》2010年 第4期 36-48页
作者:徐亚湘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 
战后四年两岸的统一状态,使得中国1930年代以迄抗战胜利的优秀话剧作品得以大量的在台湾演出,其中即以曹禺的作品被搬演的次数最多,最为台人所熟悉,亦因其为中国剧作范式的地位,被官方及民间积极地引介及舞台实践,甚至高比例地被改编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走得平稳的三条腿——厦门行三戏观后感
收藏 引用
《福建艺术》2004年 第6期 43-43页
作者:徐亚湘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 
八月底参加“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除了发表论文之外,还观赏了三出大陆歌仔戏的演出,在欣见两岸歌仔戏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的同时,我简单地从戏曲发展、戏曲生态的角度谈一下个人对《邵江海》、《西施与伍员》及《杨家巧媳》三戏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