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徐城北"
7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裘盛戎与架子花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1990年 第6期 60-62页
作者:袁世海 徐城北 
另一种意义上的对手徐城北裘盛戎与您同唱京剧花脸,可谓“同工”。然而他是铜锤,您是架子花,您二位分踞最主要的分支,并且分别成为这两大分支中的杰出人物,从这个意义上讲,您二位又一直处在分工状态,或称为“不同台的对手”。从这里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尚小云与架子花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1990年 第2期 40-43页
作者:袁世海 徐城北 
徐城北现在社会有把您和裘盛戎誉为“麒派花脸”的提法,也有把高盛麟、赵晓岚分别誉为“麒派武生”、“麒派花旦”的提法,这当然自有其道理,但是这又不是完全的道理。因为拿您来说,您既是名副其实的“郝派花脸”,同时又可以称作“麒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百年京剧发展看梅兰芳周信芳的艺术成就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1995年 第1期 54-61页
作者:徐城北 
任何一个戏曲剧种的行进轨迹,都是由“生”到“死”的过程记录。这里的“死”,不是物质上的“简单消亡”,而是向着戏曲文化的“深层回归”。京剧是我国戏曲家族里最富典型意义的成员,同时又面临着让人惶惑的不景气局面——在这样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后梅兰芳时代业已到来
收藏 引用
《新视野》2008年 第6期 89-90页
作者:徐城北中国艺术研究院 
梅兰芳逝世已半个世纪,京剧周围环境的变化很大。我们可以站在城市化的高度去看京剧问题,研究梅兰芳文化现象。京剧要保持过去手工作坊的延续特征,又要勇于走出一条产业化操作的新路,并且最为重要的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为艺术大师立论——读刘海粟《存天阁谈艺录》
收藏 引用
《瞭望》1991年 第35期 38-39页
作者:徐城北 
中国的艺术大师靠什么享名艺坛?一般说,多靠他们功力深厚的实践,多靠他们独具风格的作品。梅兰芳靠他的演出,齐白石靠他的笔墨,而当今的刘海粟老人——用老人晚年的话讲——“自己首先还是一位中国画家”。因此衡量他的造诣和成就,也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1994:谁来扮演梅兰芳?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1994年 第1期 22-23页
作者:徐城北 
1994:谁来扮演梅兰芳?文/徐城北今年10月,是梅兰芳先生的百年诞辰。京剧戏迷和尊重民族文化的人们,都禁不住要在心底盘算一番:今年10月怎么度过?难道,仅仅举行一个纪念大会?难道,仅仅举办几场梅派京剧演出?要不要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程长庚京剧美学的现实意义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1996年 第3期12卷 52-56页
作者:徐城北中国京剧院研究部 
生长在内忧外患社会背景中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程长庚坚持以“真”为其舞台实践的至高追求,其表演美学核心为“痛苦中出艺术”。今天,重新提倡这一观点,并落实到新戏的制作流程和欣赏流程,对京剧跃上新的高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写《梅兰芳》三部曲
收藏 引用
《上海戏剧》2001年 第9期 28-30页
作者:徐城北 
八十年代后期,我写过一系列有关四大名旦家族及其艺术的文章。稍后,就渐渐把笔锋凝聚到梅兰芳和梅兰芳文化现象之上。原因不外两点,一是因为梅处在近现代中国京剧发展的中轴线上,如果热心京剧,不深入研究梅是不可想像的;二是历来研究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智囊团文化层次的决定意义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1994年 第4期10卷 1-6页
作者:徐城北 
著名京剧学者徐城北25万字新作《梅兰芳百年祭》己由北京的奥林匹克出版社出版, 这是他继1990年《梅兰芳与20世纪》之后, 再次由文化层面俯瞰梅兰芳艺术现象的又一力作.本文即由作者根据其中的第八章压缩而成.高超的左右手"左右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老年迪斯科”与“幼儿京剧”
收藏 引用
《瞭望》1990年 第28期 36-37页
作者:徐城北 
一个怪标题么?读者或许会说,前一半很风行,后一半不明白。我讲,前一半很风行的未必明白,后一半不明白的,当前正在风行。 迪斯科不但是舶来品,而且有其年龄属性——它首先属于青年人。它奔放、恣意,不讲平衡和格律,追求速度和热情。到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