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徐城"
110 条 记 录,以下是71-80 订阅
视图:
排序:
84岁杨贵妃
收藏 引用
《北京政协》1995年 第9期 36-37页
作者:徐城 
这是北京一场很少见的演出。星期天下午,昆曲研习社举行例行演出,各界来宾不少。在剧场后台的化妆室里,我把演出的说明书放在将要主演大轴《单刀会》的朱家溍先生面前。他一看自己的名下注有“84岁”,当时“咳”了一声:“瞎写,我实际是8...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两位马先生
收藏 引用
《广东艺术》1999年 第5期 47-49页
作者:徐城 
我曾花费一个冬天和一个春天,为广东粤剧艺术家红线女写了一本《红线女速写》。在那些日子,我和她天天见面,也不时听她谈到“马先生”。我当然知道指的是马师曾,可也奇怪,每每红线女那句“马先生”入耳,我就先入为主想到了马连良! 我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翁偶虹的“三段式”
收藏 引用
《中国京剧》1999年 第4期 46-47页
作者:徐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两个杨贵妃的背后
收藏 引用
《上海艺术家》1996年 第2期 33-34页
作者:徐城 
两个味道不同的杨贵妃 出自不同年代和环境 更出自父子两代人的手笔 北京和上海的不同舆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京城杂吃
收藏 引用
《北京观察》1999年 第12期 51-53页
作者:徐城 
南白北马本世纪初年,北京有个“南白北马”的说法。能够“南北”并称,这在中国历史上很流行也很时髦,完全是赞美的意思。无论姓什么,这人物不能小,其行业和社会意义更不能小。大抵在二十年代前期,梨园中竞称“南欧北梅”,欧是欧阳予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结缘红氍毹
收藏 引用
《上海艺术家》1994年 第3期 46-52页
作者:徐城 
1957~1960年,我在北京男三中读高中。一次校庆,几位喜爱京剧的老师业余排练《法门寺》等剧目,准备校庆登台。我虽多次从排练场经过,但均未在意。后来演出时,舞台效果平平。不知怎的,扮演大太监刘瑾的生物老师施浒忽然改了戏词。其原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近看梅兰芳
收藏 引用
《艺术界》1994年 第Z1期 55-56页
作者:徐城 
梅兰芳辞世三十多年,离开这个现实世界似已很远。他50年代拍摄的舞台记录片,由于胶片和手法上的原因,给人感觉是“旧”和“远”。至于他青壮年时如火如荼的艺术,至于“当初他在台下是什么样子,留给今人的几乎是个未知数。于是,人们在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出路──’97春节联欢晚会小品曲艺漫评
收藏 引用
《电视研究》1997年 第3期 32-33页
作者:徐城中国艺术研究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回忆红线女
收藏 引用
《广东艺术》2014年 第1期 4-5页
作者:徐城 
2013年广东文艺界的大事,当属红线女的去世。12月8日晚8时40分,红线女因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病逝,享年89岁。红线女的一生是属于粤剧事业的一生,她毕生致力振兴粤剧,为粤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她的去世是广东粤剧界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创立戏曲“三角学”刍议
收藏 引用
《广东艺术》2000年 第1期 13-14页
作者:徐城 
十多年前,我一直在京剧圈中工作。研究京剧,就不能不涉及到“京、津、沪”小三角的格局。我多次去上海,目的也还是研究上海的京剧。尽管我知道京剧在现时的全国戏曲大家庭中已然落后——按照中央电视台的说法,全国最受欢迎的四大剧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