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徐涟"
3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以人民为中心,攀登自我与时代的艺术高峰
收藏 引用
《群言》2025年 第1期 7-10页
作者:徐涟中国国家画院 
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讴歌人民、讴歌时代,是文艺工作者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时代与人民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什么样的作品能够称得上精品力作?如何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艺术家如何站上艺术的“高原”并到达艺术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前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评论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6年 第1期32卷 8-15,40页
作者:徐涟文化部中国文化报社北京100013 
当前社会发展中,人们更多的目光逐渐集中在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艺术评论上。我们认为,当前中国社会需要的是更多与艺术创作同步、具有理论创见与预见、能引导艺术创作实践的艺术评论。要做好艺术评论,首先要澄清艺术的概念。艺术评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代历史观的艺术呈现
收藏 引用
《美术研究》2012年 第4期 6-8,33-35页
作者:徐涟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美术学博士100013 
作为中国画坛卓有成就的实力派艺术家,唐勇力从艺以来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个人展览,纵向勾勒出他从艺几十年来的艰辛探索历程。“再创唐风——唐勇力”的这次展览包括《新中国诞生》、《艺取敦煌》、《大唐意韵》、《研修探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坚守当代中国艺术的审美理想与价值取向——兼谈李晓柱的艺术创作
收藏 引用
《美术》2022年 第7期655卷 75-79页
作者:徐涟中国国家画院 
李晓柱的艺术,既蕴含着中国艺术家身份的独有烙印,也呈现出艺术在当下世界中所应蕴含的初始意义——诚实地、坦率地、质朴地展露内在心灵的风景。从最初崭露头角的《白洋淀的船》《大秋》《欢乐的果园》,到四五十岁《桃花度》的风格转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代历史观的艺术呈现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2年 第9期 43-45,145页
作者:徐涟《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 
作为中国画坛卓有成就的实力派艺术家,唐勇力从艺以来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个人展览,纵向勾勒出他从艺几十年来的艰辛探索历程。“再创唐风——唐勇力”的这次展览包括《开国大典》、《艺取敦煌》、“大唐意韵》、《研修探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用情用力,描绘美丽乡愁的现代农村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23年 第1期 18-20页
作者:徐涟中国国家画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包括决战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在内的重大主题,成为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热点,普遍具有相对较高的艺术水准,但也应该看到,有相当一部分作品还停留在表面化的层次,少有留得住、传得开的精品力作。艺术家们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服务艺术创作,提升大众审美——王朝闻文艺理论的现实意义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9年 第6期 30-31页
作者:徐涟中国文化报社 
王朝闻先生始终关注文艺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他以艺术家的眼光、热情与执着,发现与感受美,以理论家的客观、理性看待审美,并乐于将自己体验到的艺术之妙与人分享;他的文章总是娓娓道来,语言生动活泼,没有虚张声势的理论帽子,也没有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姜宝林:从心所欲不逾矩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1年 第6期 43-51,145页
作者:徐涟中国文化报社 
姜宝林.山东平度人,1942年生于蓬莱;196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由顾坤伯、陆俨少、陆维钊亲授,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研究班.是李可染的研究生.现为一级美术师.浙江画院艺委会终身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李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以当代的视角重塑历史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0年 第4期 102-103,101页
作者:徐涟中央美术学院 
由国家投资一个多亿、历时五年、近千名艺术家参与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已经暂告结束。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资最大的一项美术工程,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涉及到文化部门、艺术院校、各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图像泛滥的时代里,绘画何以可能——读方向“人间山水”展览有感
收藏 引用
《美术》2023年 第10期 46-49,2页
作者:徐涟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 
方向作品中的“人间烟火”味儿,是方向探索城市山水的新方向。从传统山水、田园转向现代都市,既是艺术家跟随生活进程而在题材上的自然选择,也是应对绘画当代性的一个重要策略。方向以一种相对冷静、客观的心情体味都市的一切,不再停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