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方维规"
1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作为问题的“世界文学”——重审大变局下的“世界文学”模式与格局
收藏 引用
《探索与争鸣》2024年 第6期 4-33,177页
作者:王宁 陈众议 方维规 宋炳辉 张辉 刘洪涛 张帆上海交通大学 欧洲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 北京大学中文系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维度重审“世界文学”,它便不仅是一个对象,而更成为一个问题。从歌德奠基性地提出“世界文学”概念并为其追溯以欧洲经典文学为基底的谱系开始,世界文学便不可避免地形成一种欧洲版本。近两百年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别裁伪体再论“诗”——lyric的历史演变及观念形态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23年 第12期 5-23页
作者:方维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文学”体系中的大概念πο?ησι?(poíēsis:创制;poetry),当表示语言的艺术,即今人所说之“文学”。汉语向来以“诗”或“诗歌”翻译历史文本中的poetry,时常只能带来误读、误解或不解。而同样源于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间道路”的艺术史观——豪泽尔艺术社会学思想探析
收藏 引用
《学术研究》2013年 第4期 132-138,160页
作者:方维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匈牙利艺术史家及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是最早将社会学命题整合进艺术史考察的学者之一,在国际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借助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来考察艺术的生产和接受,强调艺术与社会的互动,笃信艺术辩证法、艺术的悖论亦即对立因素的融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两个人和两本书——荣格、卫礼贤与两部中国典籍
收藏 引用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 第2期30卷 116-129,189-190页
作者:方维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荣格称卫礼贤对他的影响超过任何人,这主要是卫氏翻译的《易经》和《太乙金华宗旨》(德译本名为《金华秘旨》)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部中国典籍蕴含的中国思想,或许成就了荣格思想中最有创意的部分,如"个性化"概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病是精神”或“精神是病”——托马斯·曼论艺术与疾病和死亡的关系
收藏 引用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 第2期52卷 57-66页
作者:方维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6 
在世界文学史中,关注疾病和死亡是许多作家的嗜好。托马斯·曼认为,艺术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是在精神上对病患的偏爱。在曼氏"病的哲学"中,疾病被视为一种提炼生活、超越现实、提高个性品格和认识能力的状态,是走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究竟是谁能够体现时代?”——论许京的文学趣味社会学及其影响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13年 第5期 25-33页
作者:方维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进入20世纪之后,超验的、自上而下的思辨美学似乎逐渐让位于自下而上的美学,比如从社会学的视角考察审美问题。"文学社会学"不但吸引了许多文学理论家和文学史家,也成为社会学领域的一个常见论题。德国学者许京第一个提出&qu...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是思想光照下的生活”——托马斯·曼美学思想新探
收藏 引用
《文化与诗学》2013年 第1期 3-40页
作者:方维规 
歌德之后,唯美主义者托马斯·曼是以德国小说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常被看作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德语作家。人道主义是其美学思考的基本底色,人性是他评价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尺度,也是人性遭到威胁或践踏时的理想。叔本华、瓦格纳和尼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变体——读本雅明(下)
收藏 引用
《励耘学刊》2009年 第2期 79-94页
作者:方维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雅明是文学和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经久不衰的探讨对象。这个"最后的文人"的原创性思想,还在展示着不同寻常的魅力。本文以《作为生产者的作家》和《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这两部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开山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变体——读本雅明(上)
收藏 引用
《励耘学刊》2009年 第1期 17-37页
作者:方维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本雅明是文学和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经久不衰的探讨对象。这个"最后的文人"的原创性思想,还在展示着不同寻常的魅力。本文以《作为生产者的作家》和《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这两部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开山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学史与趣味史:试论一个新的问题
收藏 引用
《文化与诗学》2013年 第2期 257-275页
作者:许京 方维规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什么是美?什么是品位?今天的趣味同昨天的或许不一样?趣味的变化是否导致艺术手段的变化?对于这些问题,许京在一百年前首次倡导"文学趣味社会学",将文学趣味、风格和变迁同社会土壤的变迁联系起来。在《文学史与趣味史》(1913...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