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施旭升"
10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戏可以群:戏剧功能的审美社会学分析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研究》2025年 第1期38卷 110-118页
作者:施旭升 孟晶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4 广西艺术学院 
戏可以群。戏剧传承和创新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其价值功能的多层次、多向度的实现。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戏剧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而至今弦歌不辍,在审美社会学的意义上,就在于:戏剧能够在其“仪式—交流”的过程中体现出社会交往的功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戏曲“新编”的文化矛盾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14年 第4期 57-66页
作者:施旭升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戏曲之所以有"新编",在于戏曲历史发展进程长期的观演交流中所形成的艺术特质;戏曲新编不仅在题材选择、形象塑造及舞台处理等方面显示出其艺术思维的模式与艺术表现的惯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其所应有的文化立场的选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创造的文化通约
收藏 引用
《文史哲》1996年 第3期 66-72页
作者:施旭升南京大学中文系 
文化,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类”形式的体现,具有整合性、功能性、符号性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样式,艺术包孕着文化的全部基因,并在其创作动机、功能实现、符号建构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整体制约。另一方面,艺术创造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京剧的体制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15年 第3期36卷 17-22页
作者:施旭升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体制,既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也是一个艺术学的概念。京剧艺术体制包括:京剧的文学体制、音乐体制、表演体制、剧场演出体制、管理运营体制、传承交流体制等。它们相关一体,构成了整一性的京剧体制。京剧体制的形成有其具体的历史进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京剧艺术谱系论
收藏 引用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9年 第1期36卷 116-123页
作者:施旭升北京广播学院电视文艺系 
由于受封建宗族文化和工商业行会文化的双重影响,京剧与生俱来形成一种以“程式化”为核心的艺术谱系。从而,在艺术形态上,京剧突出地表现出角色行当的谱系化的分类、舞台程式的整体性的强调以及表演流派的网络状的衍生,等等。并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艺术创造的文化机理
收藏 引用
《学习与探索》1995年 第3期 101-107页
作者:施旭升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 
文化,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类”形式的体现,具有整合性、功能性、符号性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样式的艺术包孕着文化的全部基因。因而艺术创造活动在创作动机及创造进程、功能实现、符号建构等方面就不可避免地受文化的整体制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广播电视艺术传播“传—受”关系论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 第12期32卷 58-62页
作者:施旭升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中国广播电视从"宣传本位"到"受众本位"的转变显示了其艺术传播地位的独立,也体现了中国广播电视艺术的本体的自觉;而"传—受"关系的确立则是基于传播文化的本性,并且构成了广播电视艺术传播过程的核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再论中国戏曲的乐本体——兼答安葵先生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1999年 第4期 116-124页
作者:施旭升北京广播学院 
拙作《论中国戏曲的乐本体——兼评“剧诗”说》(以下简称《论乐本体》在《戏剧艺术》1997年第2期发表以后,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特别是安葵先生《张庚剧诗说辨析——与施旭升先生商榷》(以下简称《辨析》一文直接针对拙作提出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地域到场域:艺术文化的现代性转型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 第2期34卷 73-77页
作者:施旭升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艺术文化的现代性转型的一种重要的标志就是从传统的地域性文化向现代场域性文化的演进。就艺术文化的生成机制而言,古典艺术多属地域性的,现代艺术则多属场域化的。但是,艺术文化的现代转型不仅意味着对于地域文化的突破与取消,而且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电视作为艺术:创造的悖论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3年 第1期 75-78页
作者:施旭升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 
对于电视艺术的本性及其创造动因的探讨 ,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本文认为 ,当今 ,电视作为艺术 ,本质上乃是技术与艺术的某种程度和某种方式的结合 ,从而不免受到技术理性、经济效益、意识形态乃至人们的审美惯性的制约 ,而体现出一种广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