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施旭升"
103 条 记 录,以下是31-40 订阅
视图:
排序:
创造超越式的包容:维米尔的画中画
收藏 引用
《艺术设计研究》2020年 第2期 109-115页
作者:周元 施旭升不详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荷兰画家维米尔在多幅作品中使用了画中画的创作方法,对画作的最终呈现起到了从形式和到意义的多重作用。本文尝试发现和进入维米尔画中画的多种形式,探究其设置画中画的思考原点,以及讨论这样设置达成的效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现代文化语境与戏曲文本的经典化——京剧贵妃醉酒的文化诠释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1998年 第1期14卷 30-36页
作者:施旭升南京大学中文系 
本文通过对梅派经典剧目贵妃醉酒的个案分析,揭示其在艺术传承、审美形态及文化价值诸方面的特质和意义,以探讨传统戏曲(特别是京剧)在现代中国文化中的命运及对策等问题。文章认为,经典化乃是传统戏曲实现现代化转化的一条有效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20世纪戏曲新编创作的历史与范式——兼及新时期以来关于“现代戏曲”的论争
收藏 引用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1年 第4期198卷 1-12页
作者:施旭升中国传媒大学 
相对于传统戏曲剧目的搬演,20世纪以来的戏曲新编创作,是以新剧目的编创为目的,它不仅提供了新的舞台呈现,而且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观赏体验和审美范式,成为戏曲现代化之实现的主要路径。戏曲新编创作既需要对于中国戏曲本体的依归,又需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新潮演剧中戏曲新编的现代意义及其历史缺憾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18年 第6期 46-53页
作者:施旭升 徐晨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清末民初的"新潮演剧",以新剧兴起和戏曲新编为其一体两翼。较之新剧的兴起源自舶来,戏曲新编,则生发于自身传统的裂变,根植于广泛的观演嬗递,从而规模更大,影响也更为深刻。由此,戏曲新编不仅成为包括话剧在内的20世纪中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史多棱镜:融媒体语境下博物馆的当代性意义重构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年 第2期43卷 95-100页
作者:苑笑颜 施旭升中国传媒大学戏剧与影视学流动站 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部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在融媒体语境下,博物馆能够如多棱镜般折射出艺术史的多种开放维度。博物馆为艺术史的书写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我们重新认识艺术史提供了新的视野。博物馆与艺术史具有逻辑同构关系,观者走入博物馆就如同走进艺术史的体验,艺术史在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唱”与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之路
收藏 引用
《广东社会科学》2014年 第4期 141-147页
作者:施旭升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唱",作为中国戏曲的主要舞台手段和呈现方式,在新潮演剧当中首当其冲成为革新的对象。"废唱"曾经成为"新剧"形态发生的重要标志之一。或者说,"唱"之存废不仅隐含着新旧戏剧观念的尖锐对立,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电视艺术:意象的世界
收藏 引用
《中国电视》2000年 第8期 42-44页
作者:施旭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族化:悖论与抉择——从民族文化传统看话剧与戏曲的个性生成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02年 第3期 21-27页
作者:施旭升北京广播学院 
与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对现代性的追求相对应,民族化始终成为中国戏剧现代转型中挥之不去的历史缠绕。在话剧与戏曲的关系上,如果说,现代性所提供的是一种价值向度,话剧与戏曲正是在对现代性的追求中获得各自的价值定位,那么,民族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象外与环中--戏曲艺术的原型特质分析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08年 第2期29卷 9-13页
作者:施旭升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 
从原型的角度来审视戏曲审美的形式意味和意象表现,分析了中国戏曲的原型特质的"道"的内涵及其在戏曲的角色行当、剧目编创、舞台表演中具体表现,揭示了戏曲原型的审美意义。惟其如此,戏曲审美才往往既"超以象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昆曲“新编”的经典化——以北昆新编《红楼梦》为例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13年 第2期34卷 70-74页
作者:施旭升中国传媒大学 
"昆曲新编的经典化",一个看起来似乎很矛盾的命题,却显示出昆曲艺术在直面当下时所不可避免的困境以及走出困境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化选择。本文拟以北方昆剧院新编昆曲《红楼梦》为例来阐释昆曲的"新编"现象以及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