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施旭升"
103 条 记 录,以下是41-50 订阅
视图:
排序:
形式的意识形态--京剧《四郎探母》的文本策略分析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09年 第1期30卷 113-118页
作者:施旭升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 
《四郎探母》可谓京剧史上的一个创格。其常演不衰而又褒贬不一的历史命运究竟有着怎样的审美文化的根由?其具体的形式创造中究竟表现出怎样的审美意味?本文主要就是从《四郎探母》编演的文本策略的角度着重分析其具体的形式意味。本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编”创作与百年“戏改”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20年 第3期41卷 78-83页
作者:施旭升 徐晨中国传媒大学 浙江传媒学院 
自清末民初“戏曲改良”以来,“新编”创作业已成为20世纪戏曲传承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之一。探本究源,“新编戏”乃是相对于搬演“传统戏”而言的所有新剧目的编演和创作,而不单是指所谓“三并举”当中之“新编历史剧”。“新编戏”的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清末民初新潮演剧中悲剧意识的生成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24年 第2期 111-120页
作者:于净然 施旭升大理大学艺术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在近代尚力思潮与西方悲剧思想的共同作用下,清末民初的新潮演剧积极编演时事,上演了大量的志士剧。这些作品以触目惊心的死亡召唤悲剧情怀,建构出一条肉身承道——无论所承之道是革命思想还是社会批判——的路径。新潮演剧中的悲剧意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梅兰芳现象”与20世纪中国戏曲新美学
收藏 引用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 第2期 141-148页
作者:施旭升 徐晨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4 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梅兰芳,作为20世纪中国戏曲的“世纪现象”,其意义不仅在于代表了一个戏曲时代,而且代表着一种美学风范、一种艺术精神。从而,如何在20世纪中国艺术美学发展史上来定位梅兰芳,也就成为全面理解与准确评价梅兰芳的艺术体系及其历史地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评严云受、刘锋杰著《文学象征论》
收藏 引用
《江淮论坛》1999年 第3期 98-99页
作者:施旭升北京广播学院电视文艺系办公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戏曲的“经典化”及“去经典化”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11年 第1期32卷 28-34页
作者:施旭升中国传媒大学 
何谓经典?经典的如何形成的?经典在20世纪的中国又面临着怎样的命运?基于对此类问题的认识,本文就戏曲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身份与历史使命进行全新的思考,提出"戏曲经典化"的命题;并进而对于戏曲经典的现代命运、现代戏曲的&qu...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构建“戏剧与影视学”的话语逻辑与知识体系--“大戏剧观”视域下的“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建设漫议
收藏 引用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0年 第1期 1-11页
作者:施旭升中国传媒大学 
戏剧成为影视艺术的根基,既有其历史的逻辑,也有其美学的必然。戏剧学与影视学不仅有着历史上的逻辑传承,更有着美学上的深刻关联。故而,一种涵盖戏剧、电影、电视等艺术形态的"大戏剧"观念不仅构成了"戏剧与影视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审美场的形成与转换——论戏剧传播的媒介特性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年 第5期31卷 57-60页
作者:施旭升 舒凌云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 
戏剧作为一门剧场艺术的要义在于:戏剧的艺术表现与传播接受都离不开一个审美的"场"。从传统的广场剧、舞台剧到现代的广播剧、影视剧乃至网络剧,戏剧审美场的构成固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媒介与符号,体现出不同的审美规则与交流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京剧程派唱腔艺术的“奇”与“正”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18年 第3期39卷 116-120页
作者:张利群 施旭升中国传媒大学 
京剧程派唱腔艺术以凝重、绵延之韵见长,历来为方家赞赏。程砚秋先生将丰富奇特的唱腔技巧恰到好处地融于其纯正的京剧传统程式之中,从而形成独具风采的程派唱腔。程派唱腔的控制原则及其艺术传承都体现在"奇"与"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仪式·政治·诗学:当代博物馆艺术品展示的叙述策略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年 第4期39卷 80-84页
作者:施旭升 苑笑颜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艺术研究院 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部 
当代博物馆为了完成对人的创造、物与关的历史和人类心灵的历史的讲述,采用了多种叙述策略。首先,博物馆通过缔造仪式,将展示物品置于空间情境中来进行叙述;其次,当代博物馆与意识形态和权力控制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博物馆在西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