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施旭升"
100 条 记 录,以下是61-70 订阅
视图:
排序:
走进对话的时代──中国电视文艺受众的审美趋向
收藏 引用
《中国电视》2001年 第7期 28-32页
作者:施旭升 张小玲 
一、由'倾听'到'参与':电视文艺受众审美方式的嬗变在文艺的口头传播的时代,受众主要的接受方式便是'倾听'.倾听既意味着传者的权威,也显示着受众的专注.然而,这种'专注'却只是一种单向度的、灌输型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意义解构”与“大众心理”——从无厘头电影《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说起
收藏 引用
《电影评介》2015年 第19期 26-28页
作者:赵士萌 施旭升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艺术研究院 
无厘头电影源自香港,是新浪潮电影运动影响下的突出表现,是上个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中的特有类型。无厘头电影的特点是对传统电影中的固有模式进行肢解和再创,颠覆受众传统认知,以此表达人们的迷茫、困惑以及对于社会的一种态度,蕴含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创造的动力学阐释
收藏 引用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 第6期19卷 10-15,55页
作者:施旭升北京广播学院北京100024 
从动力学角度来审视艺术和艺术创造构成了艺术理论的一个新的视界。它既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对于艺术创造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同时也是方法论意义上对于艺术和艺术创造的动力构成因素与作用机制的具体考察。而“艺术创造动力”作为艺术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意象艺术学:缘起及构想
收藏 引用
《艺术设计研究》2014年 第3期 117-119页
作者:施旭升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艺术即意象》一书乃是在中外意象艺术论的基础上,提出"艺术即意象"的观念,试图以"意象"范畴为核心而建构起一种现代艺术学的理论体系,即所谓"意象艺术学"。该书既有对于"意象"范畴的深入辨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追寻现代诗意——当代艺术的意象化追求
收藏 引用
《艺术学研究》2020年 第3期 73-80页
作者:施旭升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如果"艺术的终结"并不意味着意义的消解,那么,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一种多元自由的艺术,它追求生命个体的独立与完整,其核心依然是基于一种意象的体验与呈现。东西方当代艺术对于现代诗意的追寻,其立足点就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创造动力的人格特质
收藏 引用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 第3期 80-86页
作者:施旭升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文艺系北京100024 
艺术创造动力作为主体的一种系统的功能结构 ,既是心理的 ,也是生理的 ,关乎艺术创造主体的整个身心 ,表现出艺术创造中所浸透的一种个性与人格的伟力 ;或者说艺术创造根本上就是一种主体人格动力的体现 ,它既有着主体的整合性与能动性 ...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即意象:艺术意象本体论阐释
收藏 引用
《中国美学研究》2015年 第1期 43-55页
作者:施旭升中国传媒大学 
意象,作为一种理论话语,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今的美学热点,不仅在于其贯通古今中西美学,而且以其而成为艺术审美的核心范畴;与'形象'等概念范畴相比较,意象更具有本体性、整合性与包容性。意象,既关乎历史本体的展开,更需要落实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法式与创生:艺术的创造之维——兼论现代艺术学的“创造性”建构
收藏 引用
《中华艺术论丛》2008年 第1期 97-111页
作者:施旭升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一、"创造"何为:法式与创生究竟何谓"创造"?"创造"一词,就其本义来说,就是变无为有,使不存在变为存在,从非价值中显示出有价值,或者以非自然的符号来表征人们现实的想象。这种"从无到有"、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戏曲的经典化及其当下境遇
收藏 引用
《中华艺术论丛》2010年 第1期 99-114页
作者:施旭升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一、本文的缘起在20世纪以来追新逐异的时代风潮之下,传统中国戏曲究竟有着怎样的命运与选择?对此,笔者曾撰有专文,具体论述了20世纪传统戏曲所面临的"现代化"与"经典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艺创作动力系统的心理阐释
收藏 引用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 第1期16卷 17-25页
作者:施旭升 
对艺术家来说,究竟是什么心理力量推动、维持、调节并控制着他的创作活动?这是一个既令人困惑又常为人们所乐道的话题.早在古希腊柏拉图以“神示”来解释诗人何以会进入迷狂、日诵干言,把创作动因归诸彼岸的不可知的神.西方文艺复兴以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