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易冬冬"
1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美学问题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17年 第11期 22-30页
作者:易冬冬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以礼乐为标识。中国传统的乐包括诗、乐、舞,因符合现代艺术观念而成为美学和艺术研究的主要对象。礼乐文化中的礼虽然被社会学、民俗学等现代学科广泛研究,却一直没能真正引起美学和艺术的广泛而深入的关注。以美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早期丧仪对悲感的审美表达
收藏 引用
《人文杂志》2017年 第3期 74-81页
作者:易冬冬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当下中国美学对中国社会早期悲美学的研究侧重于文学艺术中个体心灵悲情的审美抒发。这种研究因其局限于文学艺术领域,而常常忽略了中国社会早期丧仪对悲感呈现的独特维度。丧仪对悲感的审美表达体现为随顺人的悲感抒发和规划人的悲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儒家礼乐的新开展——贺麟的礼乐观
收藏 引用
《孔子研究》2023年 第4期 130-139页
作者:易冬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100084 
传统礼乐文明在近现代呈现为解体与重构的双重变奏。就对礼乐的现代性诠释而言,贺麟集民国学人之大成,强调礼的宗教性、道德性与艺术性的合一:一方面主张吸收耶教的精神以充实礼教的宗教性,这是对孔教派将礼宗教化的继承与超越;另一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传统礼乐的美学重构:以朱光潜和宗白华为例
收藏 引用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 第2期54卷 75-79,128页
作者:易冬冬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4 
现代人文学术对传统礼乐的重构,尤以美学最为突出。朱光潜认为礼和乐的精神能成为儒家思想学术的一以贯之的基础。传统礼乐在现代美学中的定位,是儒家伦理学、教育学、政治学、宗教-宇宙哲学的起点。宗白华认为,儒家礼法的根基,是人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传统礼乐的批判之外--王光祈礼乐思想探微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1年 第2期 37-42页
作者:易冬冬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4 
王光祈虽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但既不像新青年那样否定礼,更不像同时代的音乐家青主那样否定乐,却对它们作了现代转化和诠释。其礼乐思想包含三个重要方面:第一,传统礼乐陶铸了中华民族谐和的民族精神;第二,以乐释礼,礼是乐的附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儒家哲学视域下的周代丧礼“禁乐”探究
收藏 引用
《孔子研究》2019年 第2期 57-64页
作者:易冬冬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丧礼"禁乐"是周代主导性的制度规范和文化现象,不同于其他典礼中大多礼乐不离的情况。从礼乐相济的角度探讨儒家哲学已蔚为大观,而对丧礼中"有礼无乐"的哲学探讨则付诸阙如。丧礼"禁乐"彰显了儒家既生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美学视域下的凌廷堪礼学思想探微
收藏 引用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 第2期47卷 22-32页
作者:易冬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91 
有清一代,礼学和礼教备受重视,几可比拟西周。清中叶徽儒凌廷堪有丰富的礼学思想,其礼学思想具有鲜明的美学特质和丰富的美学意蕴,可从三个方面呈现这一点:第一,凌廷堪礼学思想的核心是“以礼代理”,这是明末清初以来的“礼教主义”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历史、观念和政治——论《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的研究路径
收藏 引用
《艺术学研究》2021年 第1期 120-126页
作者:易冬冬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是刘成纪教授"十年磨一剑"的力作。作者以其更趋周延的美学和艺术观接引中国传统文化,写出了一部既回归中国历史本身,又融入了世界美学和艺术体系的大作。可从四个方面系统地理解该作:作者的艺术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传统礼乐一体性及美学重构的三个维度
收藏 引用
《中国美学》2021年 第2期 24-38页
作者:易冬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文化之核心乃礼乐传统,它在国家的制度实践和儒家人文知识中,始终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体性。自西学东渐以来,学人在以现代的学术观念接引礼乐时,二者开始分化到不同学科和领域,日益丧失其原有面貌和精神。但是近现代又有一些学人,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思想史视域下的康有为礼乐思想探微
收藏 引用
《原道》2022年 第1期 57-68页
作者:易冬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康有为的礼乐思想伴随其整体思想发展历程而不断深化。康有为早期侧重以三代礼乐理想来批判清王朝礼乐文化状况,试图为现实政治危机寻找内部思想解药。戊戌变法时期,为应对现实政治失序和价值文化危机,康有为主张立足现代文明标准批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