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理论知识是形成教学设计实践能力的必要基础。文章基于知识链模型理论,结合实际,通过结构映射法构建并实施了一个旨在探析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理论知识水平现状的测评量表。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理论知识来源渠道单一,体系结构浅散,理论掌握程度和教学研究水平较弱,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脱节,无意识地运用理论的现象比较普遍。在情感上,对理论的实践价值有较高的认同感,对理论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可操作性有迫切需求。于此,文章提出了促进教师角色转型、改变创新扩散的途径、提供深度学习情境、培养教师理论先行者意识的建议。以期对进一步把握时下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理论知识水平的现状,改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升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素养提供参考。
摘要:媒介素养是21世纪公民必备的素养之一,其宗旨在于培养理性的媒介公民。科学的媒介素养测评是界定、评估、推进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文章聚焦公民媒介素养测评框架建构问题,运用综合性文献研究法,批判性地分析了国内外媒介素养测评框架研究现状,包括讨论了国外媒介素养测评框架建构的“能力、过程、目标”三大研究导向,归整了国内媒介素养测评指标体系、框架研究类型和群体媒介素养测评研究态势。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公民媒介素养测评框架建构应注重从以下五个维度展开理论建模和实证研究:认识媒介素养范式变迁的要义;理解元框架设计的意义内涵;回应全媒体时代媒介生态诉求;超越方法单一的研究偏向;凸显本土考量的文化适应性,从而构建“契合时代,立足本土,融通世界,表达中国”的公民媒介素养测评框架。这种测评框架是“元框架”意义的框架,能从根本上体现框架建构的学科性、时代性、本土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摘要:理论体系和代表人物是判断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主要指标之一。文章以李龙教授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成果为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揭示了其学术视界的内涵:中国是教育技术最重要的策源地,教育技术定义是由“领域、本体、理论和实践层面”构成的一个定义体系,教育技术学科体系由“理论框架、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构成,教学设计是一种由“宏观、中观和微观”构成的三层架构体系,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应遵循“双重定位,多元发展”模式。其学术视界关注教育技术史、教育技术哲学和教育技术文化观研究,体现出文化自觉的学术研究特征;其学术人生诠释了长期主义和专业主义激情的学术人格特点。文章认为,文化自觉是一种进行时,未来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文化自觉要更加关注研究取向、研究实效和研究话语三大问题。
摘要:教师角色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随时代发展而变迁。智能时代对教师角色转型提出了新要求,角色转型对教师发展具有引领意义。国内学界已有不少关于教师角色转型的研究,但研究共识尚在形成之中。探讨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型研究的共识,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转型研究态势和推进相关研究发展。对国内二十多年来学界有关教师角色转型的文献分析发现,目前学界对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型的共识表现为七大角色:引导者、学习者、设计者、组织者、研究者、心灵塑造者和评估者。这些角色既是智能时代对教师发展的诉求,也是教师角色转型的具体指向。
摘要:文章以CNKI数据库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为文献数据源,对1997-2021年的国内在线学习文献进行发表数量、核心作者、研究机构、高被引文献等方面计量分析,并运用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进行关键词聚类及突变词运算,描绘了在线学习研究热点主题与前沿走势。研究发现:在线学习已成为较稳定的研究领域,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平台和核心作者网络,但地区差异显著;高被引文献以实践研究为主,主要关注学习行为分析等过程性研究;在线学习研究热点主题聚焦在线学习理论、在线学习环境、在线学习分析及个性化学习;研究前沿主要表现为在线深度学习和主动的个性化学习,从关注技术和内容走向关注学习者等。文章认为,未来国内在线学习研究要更为重视学习者主体性、学习活动交互设计和在线学习评价研究等三个方面。
摘要:文章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主要来源,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运用Citespace、SATI、ROST等软件,以技术赋能教育革新为主线,从“度”的视角分析了祝智庭教授的学术论文发表度、合作度、影响度和主题聚合度;从“智”的角度讨论了其学术思想、学术创新和学术贡献;从“道”的维度描摹了其学术特点和学术人格。从他的字里行间建构了其学者形象和学问之道,勾勒了另一种学术发展史。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