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广绣是源于广州、佛山、南海、番禺、顺德等岭南地区的民间刺绣技艺,融合了岭南的民间风俗文化内涵,并且具有深厚的发展历史与文化底蕴。本文将以岭南地区的广绣艺术为例,通过从现今的广绣文献资料入手,重点研究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规律及现状,并从当代角度出发进行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应用及带来的价值与意义。本文通过以广绣为例,期望能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找到一些启示。
摘要:性别刻板印象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媒体广告之中。以往的研究表明,性别刻板印象在广告中显著地存在;而近年来有研究指出,广告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正在逐渐减少。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广告大众传媒中典型的性别刻板印象以及性别刻板印象的变迁和突破,并对这种变化的原因做出一些思考。
摘要:在全面推进发展非遗传统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及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非遗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加快了步伐,石湾陶瓷的继承与发展迎来了重要机遇。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对石湾陶瓷研究内容进行深度梳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针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核心期刊展开计量分析,借助可视化分析方法,梳理石湾陶瓷发展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分析结果显示石湾陶的发展过程始终贯穿我国很长一段时间未曾中断,当前石湾陶瓷研究主要集中在石湾陶塑、石湾陶艺、石湾公仔、石湾窑等几个方面,活态传承与再创造的实践路径成为石湾陶瓷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
摘要:文章以17至19世纪中国与澳大利亚四方连续纹样丝织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时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跨文化交流的深入探究,揭示丝绸作为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互动的重要载体所发挥的作用。在这一阶段,尽管中澳两国直接的文化交流相对有限,但通过欧洲特别是英国作为中介,中国精美的丝织品及其所蕴含的四方连续图案设计艺术,间接影响了大洋洲地区,包括澳大利亚的社会审美与时尚趋势。同时,也探讨了西方市场需求如何影响中国传统丝织技艺的发展以及纹样设计的演变,并分析这些丝织品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播价值。通过对实物遗存、历史文献及贸易记录的研究,试图勾勒出一条跨越时空的中澳文化联系纽带。
摘要:中国传统纹样中最早进入装饰领域的是人物场景纹样,其种类及样式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在全球化初期东西方贸易交流过程中,中国广绣等刺绣技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至菲律宾马尼拉,并在当地孕育出马尼拉披肩。文章将深入剖析人物风景纹样在传播过程中图案、色彩的演化,分析人物风景纹样传至马尼拉时的图像变迁特点,并对其产生的差异性进行成因辨析,从而揭示这一时期跨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复杂性,探讨图案艺术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演变的内在动力与外部影响因素。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