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朱唯践"
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心灵的形象 记忆的真实
收藏 引用
《新美术》2014年 第1期35卷 108-110页
作者:朱唯践 
苏东坡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中国绘画史上类似的论述屡见不鲜,渐渐形成了中国画造型不求形似的说法。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艺术必须“照事物的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而摹仿是人的“一种自然的本能”,人通过摹仿来学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公共艺术与自然的相遇
收藏 引用
《雕塑》2014年 第3期 92-95页
作者:朱唯践中国美术学院 
本文结合笔者旅途所见所感,通过对艺术作品、景观设计和自然环境的亲身体验,分析"人为"与"自然"这对矛盾,并指出融合自然的观念对于艺术特别是公共艺术的重要性。初春,在《雕塑》杂志的组织下,我们一行21人游历了美国的5个主要城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古代佛教窟龛造像的本土化演变及与民族造型艺术传统的结合
收藏 引用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 第4期31卷 97-100页
作者:朱唯践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53 
中国古代雕塑传统早在秦汉时代即已成熟,形成了本土的艺术审美和造型艺术特色,其内在审美和中国绘画相一致,特点为温柔敦厚、内在静谧。中国佛教造像艺术起源于印度,在其传入初期具有明显印度风格,但在演进过程中逐渐与本土艺术风格相...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线的程式语言
收藏 引用
《雕塑》2014年 第2期 66-67页
作者:朱唯践中国美术学院 
本文从人类的认知、描述、沟通与修正的视觉过程出发,阐释程式对传统造型艺术的重要意义。具体分析线的程式语言及其处理的矛盾。指出传统造型中运用线以"求真"为追求,达到精神与物质世界的平衡,是一种中国艺术家对待造型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