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朱炜"
30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深化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创新的方法论基础
收藏 引用
《财务研究》2025年 第2期 3-12页
作者:苏琪琪 綦好东 朱炜 李金铭山东财经大学国有资本研究院 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是积极稳妥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保障。本文从理论基础和工作方法角度辩证分析了深化国企混改应遵循的方法论基础,认为应以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为指导,同时合理借鉴西方产权理论的有益成分,强化国企混改的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视觉文化语境下广告文化性构建与意象感知
收藏 引用
《包装工程》2014年 第24期35卷 99-103页
作者:朱炜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十堰442002 
目的研究视觉文化语境下广告文化性的构建方法以及视觉文化元素在表现广告视觉意象时的应用。方法基于视觉文化本体论,通过对广告视觉符号文化性构建体系及"有意味的形式"的阐释,结合广告创意设计的程序与方法,从社会生活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创意产业背景下的京剧动漫设计策略研究
收藏 引用
《大众文艺》2010年 第24期 51-52页
作者:朱炜 张韡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机械工程系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邗上街道办事处 
京剧动漫作为文化艺术分支的京剧艺术和动漫艺术的结合,是京剧艺术获得新生的一种新的、有待尝试的手段。本文阐述了京剧动漫的概念及其得天独厚的市场优势,从剧本题材、动漫画面、视听语言等方面对京剧动漫的设计进行了研究,以为京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丧葬设计的可能性——从一场设计竞赛说起
收藏 引用
《装饰》2017年 第6期 88-89页
作者:朱炜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传统的丧葬习俗与现代的死亡观、生态观、家庭观及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有所脱离,这使丧葬活动的再设计变得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为死亡而设计"设计竞赛中的多个方案,总结出两种趋势:一种是为"另一个世界"消失之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概念合成认知理论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
收藏 引用
《包装工程》2016年 第6期37卷 119-123页
作者:朱炜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十堰442002 
目的研究概念合成理论在构建产品设计概念过程中的操作方法和模式。方法以概念合成理论的基本理论构架为基础,研究了概念合成理论通过心理空间的构建、映射与合成生成新概念的认知思维过程。结果总结出基于概念合成理论的产品设计流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以份额交易为引擎构建文化产业共生园区
收藏 引用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1年 第1期 10-21页
作者:朱炜成都市火红传媒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41 
本文从金融业支持文化产业的重大国家政策出发,简要分析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重点探讨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的份额交易模式,设计份额交易实施路径图,分析份额交易的本质属性、经济贡献、产品缺陷。创新提出项目份额交易用于项目融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夏热冬冷地区民居夏季环境实测及构造分析——以湖州市为例
收藏 引用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 第8期43卷 1526-1531页
作者:朱炜 王竹 田轶威 魏刚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建筑系浙江杭州310015 
分析浙江省夏热冬冷地区的居民生活习惯,针对夏季炎热气候条件,对湖州地区有代表性的传统和新建民居的夏季室内外环境进行连续测量,并对比新旧两种模式民居的室内环境差异.传统民居应对夏季炎热潮湿气候的主要手段是风压通风和夜间散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案例功能知识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法
收藏 引用
《机械设计》2016年 第6期33卷 110-114页
作者:朱炜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湖北十堰442002 
为设计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提高设计的效率并缩短开发周期,提出一种应用案例知识进行产品创新设计的方法。以产品创新设计的特征为基础,沿用案例推理(CBR)理论中用案例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路,结合功能分解和功能本体理论建立了以功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日本“道德时间”课程设计与实施
收藏 引用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年 第12期 42-46页
作者:朱炜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日本的“道德时间”已形成较为稳定的课程形态,本文即针对这一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两方面展开论述。就课程设计而言,主要是制定“道德时间”学年计划和道德学习指导教案,而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常用的方法包括:交谈、道德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周易》“象”“类”关系及其在汉代的影响
收藏 引用
《周易研究》2022年 第1期 39-46页
作者:朱炜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十堰442002 
“象”“类”是易学的两个重要概念。从《易传》对《易经》的阐释来看,“象”“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融的。这一方面体现在“观物取象”上,“观物”所取之“象”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具有“类”属性的、本质的心象;另一方面体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