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韩湛宁:朱锷先生,近两年来你主持编辑和设计了大量有关日本设计师作品的书籍,已为广大设计界朋友所熟悉,但是你本人及你的书籍设计以外的作品并不为大家所知晓,这次介绍的书籍设计作品很令人耳目一新,我希望你能谈谈你的设计创作? 朱锷:一提到设计许多人喜欢把它解释成创意啦、造型什么的,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一个“概念”。设计不仅仅只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意识,是一种思维方式。讲到创作方法,我是每接一个工作,都要和业主进行许多讨论,大至总体视觉走向,小到非常具体的道具运用。每次创作,除了业主的要求、内容、细节都弄清楚之外,常常都弄得很好了,但如果我视觉上没有感觉的话。
摘要:~~
摘要:~~
摘要:文生视频大模型的发布开启了视频内容制作的新篇章。然而,新技术同时携带刻板印象、社会偏见、深度伪造、版权侵害等风险,面临将广告创意生产引入负面竞争、连带侵权责任等困境。在内容共创的过程中,人与机器的沟通磨合可能加剧机器的拟人化和人的机器化。因此,相关行业主体需要持续优化人机协作路径,平衡技术量产与创意独特性之间的矛盾,保全人类情感与思维逻辑,既为技术发展提供支持,也承担起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在双向调试的协作过程中与机器共同进步。
摘要:以原研哉为主脑的日本设计在中国的日渐流行绝非一朝一夕。从2000年初,朱锷就开始着手策划《设计中的设计》等一系列白皮书的出版,以及无印良品、隈研吾等设计展览。这位与原研哉有着15年交情的中国创意人、设计师,一步一步将日本设计引荐国内。今年6月,由朱锷策划的“设计的设计——原研哉贰零壹壹中国展”历时3年.终于拉开帷幕。
摘要: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从1960年开办之初至今已经60年,是上海建国后唯一延续至今的公办专业艺术高校,培养了大批知名的工艺美术大师、画家、当代艺术家,雕塑家、设计师、企业家、艺术教育家等。朱孝岳校长是贯穿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现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发展历史的灵魂人物。
摘要:书籍和期刊对促进人类知识传承、文化交流和个体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从传统纸质阅读向屏幕阅读转变的大背景下,书刊设计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朱赢椿是中国著名的书籍设计师和艺术家,他设计或策划的图书屡获国内外设计大奖,并被多次评为“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本刊特邀朱赢椿就书籍设计的方法和理念、设计与内容的关系、文字设计的重要性、儿童书籍设计的原则、书籍设计的东方特色、纸质书与电子书的关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读屏”时代的书刊设计提供思路与参考。
摘要:《设计》:作为“朱府铜艺的”自然传承人,您如何看待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朱炳仁:传统工艺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艺术瑰宝,那是我们的个性,是民族的根。对待传统工艺,有的人渐渐遗忘,有的人选择紧紧握住。但还有第三种,就是要创新性继承,循序渐进地发展。它不是一潭死水,如滚滚江水,支流汇集才能滔滔不绝。铜雕艺术也是如此,在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铜雕技艺的流变中,可以分为铸铜、锻铜、刻铜等几大方面。而在一次偶然的大火中,我发现铜液在高温熔化后自由地流淌竟也能形成宛若天成的艺术作品。在这种艺术实践的启示下,我创造了新的铜雕工艺流派——熔铜艺术。
摘要:~~
摘要:~~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