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在设计学和设计哲学领域,设计分类是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可以把“行业”“用户”“创新程度”“规模”等六个不同的维度作为分类的一级标准,应该运用“多维度”交叉和结合的方法进行设计分类。必须从“物理-器理-人理-事理”相结合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设计活动。不同的设计类型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必须既研究设计活动的整体性问题,又对不同类型的设计工作进行分类型的深入研究。哲学中的交互主体性、设计学中的交互设计和设计中的交互主体关系存在密切联系。必须关注对不同设计类型中的用户和设计师的“委托-代理”关系和“用户研究”方面的诸多问题的研究。要研究设计活动中出现和形成交互主体关系的必然性和条件性及其理论基础。在设计阶段的最后,需要依据有关的选择原则对诸多“备选设计方案”进行选择以形成和确定一个最后的“设计定案”。这些领域中都有许多设计哲学问题需要分析和研究。
摘要:加筋土边坡设计主要通过二维剖面的极限平衡法确定设计参数,导致筋材设计数量与施工结果存在误差,而BIM三维设计无相关设计方法和参考实例。提出一种基于BIM的加筋土边坡设计方法,可充分考虑边坡几何形态对筋材铺设的影响,同时可自动生成BIM三维设计模型,并根据设计成果统计相关工程数量,提高设计效率与准确性。
摘要:传统二维设计方法和BIM设计方法中工程结构之间缺乏关联性,方案变动时需要重复进行设计绘图(建模)工作,设计效率低。本文根据路基工程中结构相邻且形似“链”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链式设计方法。该方法以路基面的路肩点为起点,将路基工程结构以链的形式连接起来,形成结构链,并通过建立工程结构的关联关系,实现路基工程的智能动态调整,减少方案变动引起的重复绘图(建模)工作,从而大幅提高设计效率。链式设计方法在二维和三维设计实现中存在一定差异,即二维设计中使用点连接各个结构,三维设计中则使用线连接各个结构,但其核心思想均为将工程结构以链的形式关联起来,以实现工程的动态调整。
摘要:随着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现有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有相当一部分已接近或超过设计年限,出现了路面损坏、使用品质下降的情况,影响了道路的使用功能,正面临着修复工作。为了防止和减弱反射裂缝对加铺层的影响,国内外开始使用一种半柔性基层混合料白改黑技术。该文通过水泥-乳化半柔性高强混合料施工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技术特点,来分析应用水泥-乳化半柔性高强混合料施工技术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说明应用水泥-乳化半柔性高强混合料施工技术改造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所具有的优势。
摘要:城市精细化治理与存量更新背景下,城市更新愈发重视居民参与,建立老城更新公众参与机制和落实社区居民诉求逐渐成为老城更新的重要内容,原本街道治理单元下的老城更新模式,逐渐萌发与社区治理单元相结合的更新模式。然而,街道单元侧重关注的历史风貌保护要求与社区单元关注的居民诉求存在差异,引发了物质空间更新过程中层级和内容实施次序的不同。研究以砖塔社区所辖区域为例,设计跟踪砖塔胡同的更新改造过程以及调查砖塔社区的居民诉求,分析历史文化街区中不同治理单元下存在的老城更新问题。在人群需求软环境与物质空间硬器物两个层面调适不同层级的空间更新时序,旨在从单元协同治理的老城更新中传承老城传统风貌与应对当代人群建造需求,实现历史风貌保护要求与生活居住改善需求的有效平衡。
摘要:形态是指事物的形状和神态,是人的视觉对事物的感知与印象的总和,它是物质和精神的融合体。形态分为自然形态和设计形态两种。设计形态是在自然形态的审美取向基础上提纯和概括的再创造,理性的成份更浓。形态设计分为二维设计(平面设计)和三维设计(立体设计)两部分:对于建筑卫生陶瓷企业来说,形态设计就是产品创意设计和品牌形象塑造两大主题。
摘要:设计一款无线语音控制的仓库智能搬运避障系统.系统以STM32芯片为主控芯片,LD3320语音芯片为语音识别芯片;STC11L08XE芯片对声音进行处理,并将其转化为运动系统的控制信号;使用L298N电机驱动模块,使仓库智能搬运避障系统不受特定人语音影响,完成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停止等运动.
摘要:工程思维、科学思维、艺术思维是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工程思维的核心是"设计性"与"建造性",科学思维的核心是"探索性"与"发现性",艺术思维的核心是"(艺术)想象"与"虚构性"。人类工程思维的自觉认识进程困难而曲折,从历史上看,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本质上,工程思维是与造物者的造物实践联系在一起的目的导向的造物思维。工程问题可有多种多样的解答。工程思维具有当时当地性、可行性、操作性、程序性、可错性、可靠性、安全性等特征。在思维方式的教育和培养上,工程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为核心任务和基本内容,应该在这个前提下和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科学思维教育和艺术思维教育,绝不能迷失工程教育中思维教育的正确方向。
摘要:设计是工程活动的开端和关键环节。设计哲学是哲学研究的新领域,其主要的哲学研究方法不是“照着讲”或“接着讲”,而是“转域讲”。不同于自然科学主要关注因果过程和因果关系,工程活动首先是目的性过程,是“目的和设计引导”的过程。作为“设计的目标”的人工物有自身的时空特征,它只能是未来时间中的带有偶然性特征的人工物,从而只能是想象的结果,而不能在工程活动开始时成为被感觉检验的对象。设计的对象和目标既不能来自“经验(知觉)”,也不能来自“先天必然的天赋观念”。不同于不受经验检验约束的艺术思维,设计思维中的想象的本性是要构想未来满足需求的可经验人工物。设计思维以图像而非语言为最基本的表达方式。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