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李敏锐"
1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仆人还是伙伴:拟人化沟通对消费者价值共创意愿的影响
收藏 引用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 第2期37卷 75-83页
作者:崔登峰 李敏锐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 
拟人化沟通是品牌建立和加强与消费者纽带的有效方式,已有研究对应当采取何种类型的拟人化沟通没有定论且研究不足。该文提出“仆人”和“伙伴”这两种拟人化沟通方式,并引入品牌价值观一致性这一中介,基于产品类型差异来探究不同拟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如何解决油画创作中“精神性”弱化的问题
收藏 引用
《作家》2012年 第4期 243-244页
作者:李敏锐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面对当前国内外艺术流派纷呈,风格各异,错综复杂的艺术形势,其中也不乏各阶段的特殊案例。囿于篇幅,笔者只抓住了西方绘画史的主脉,及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者"——梵高来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把油画如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网络文学的情感劳动、内容生产和消费解读--基于平台经济视角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家》2021年 第12期36卷 144-148页
作者:李敏锐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以平台经济为视角,可以重新阐释网络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机理,为研究网络文学提供新的依据。借助强劲的数字技术,网络文学行业不断发展,形成自有的生产模式和产业链,网络文学作品成为一种具有交换价值的情感消费品,网络文学的文学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社会组织孵化器的区域生态与功能转向——基于珠三角地区培育模式的比较分析(2010~2020)
收藏 引用
《中国社会组织研究》2022年 第2期 68-91,202,203页
作者:周如南 李敏锐 霍英泽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 
社会组织是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指导下,社会组织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从而提供专业化服务以回应社会需求成为一种改革共识。由不同党政部门主导建设、多元主体参与运营的各类社会组织培育基地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网络文学平台签约作者的劳动控制与劳动博弈
收藏 引用
《新闻与写作》2021年 第10期 82-89页
作者:张志安 李敏锐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 
本文从劳动控制理论出发,考察网络文学平台与签约作者之间的雇佣关系,由此探讨互联网平台及其平台资本对签约作者的劳动控制机制,以及签约作者针对平台控制而采取的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思考平台劳动控制和平台劳动者博弈所带来的启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谈艺术创作的精神追求
收藏 引用
《成才之路》2008年 第16期 61-62页
作者:李敏锐包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艺术的精神展示,感人的魅力并非脱离现实而获得。艺术的选择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具体形象组合为画面的形式结构,艺术家的精神因素必须通过审美表现外化于形式。艺术的博大首先应是艺术家对现实世界博大的胸怀,艺术思维应具有丰富的思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浅谈艺术创作中的情感因素
收藏 引用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0年 第1X期 44-45页
作者:李敏锐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014030 
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人们的精神领域的体现。艺术家对大千世界的观察与思维活动,就是审美感受的过程,因此不可避免地进行着情感体验。情感的作用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的始终。本文从情感的丰富性、情感的主观性、情感的体悟等几方面探析了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谈儿童画的艺术审美价值
收藏 引用
《成才之路》2007年 第2期 37-38页
作者:李敏锐包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一提到太阳,儿童首先会想到温暖和球状物体,因此他们不能顾及太阳的多种性能、多样规定,仅仅抽出"圆形物"这一点,较为准确地构思出太阳的形状。对事物留给他们的印象,具有明显地筛选性和抽象性。凭着审美想象,朝着血肉丰满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美育与现代高等教育
收藏 引用
《内蒙古艺术》2003年 第1期 28-29页
作者:李敏锐包头师范学院 
我国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常常看到专治科学,不兼涉美术的人,难免有萧索无聊的状态。无聊不过,于生存上强迫的职务以外,俗的是借低劣的娱乐作消遣.有时渐渐的成了厌世的神经病。因为专治科学,太偏于概念。太偏于分析,太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经验有别 各解其味
收藏 引用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4年 第2期18卷 140-,142页
作者:李敏锐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理想的审美情境是:审美对象能够让人耳目一新,犹如磁石一般吸引审美者,并诱发其为此而运思动情;主体在对象面前既能唤起"似曾相识"的经验性认同,而又知其不同以往,别有情境,审视的结果则得一次新的观照和补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