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李来璋"
1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七宫还原
收藏 引用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 第2期 90-91页
作者:李来璋吉林省艺术研究所 
一、七宫还原的本义及基本形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由“路次乐”的原型考证再谈日本“琉球调式音阶”的成因
收藏 引用
《中国音乐》2000年 第2期 30-31,,56,页
作者:李来璋吉林省艺术研究所 
本文按着“理论应能经得起实践检验”这一基本原则 ,用笔者以往对日本琉球调式音阶成因的基本理论认识 ,回过头来 ,对日本琉球《路次乐》乐曲【明达子】的中国原型进行了考证 ,并通过这一实践过程 。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东北的鼓吹乐
收藏 引用
《中国音乐》1995年 第3期 78-79页
作者:李来璋 
《日知录》上说:“鼓吹,军中之乐也,非统军之官不用。今则文官用之,士店用之,僧道用之。金革之气,遍于国中。”东北鼓吹乐,俗称鼓乐。是鼓吹乐流传在中国东北文化区域的一种音乐形态,是该地区覆盖面最广的一个民间乐种,它包括现在的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谈萨满其人及其歌舞音乐的基本功能
收藏 引用
《中国音乐》2005年 第4期 58-60页
作者:李来璋吉林省艺术研究所 
萨满文化是人类社会早期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产物,其宇宙观是大一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万物有灵的理念。萨满其人的存在,是萨满文化得以不断积淀和演化的关键所在。文中试图从“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视角,对萨满与巫师的关系;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苏祗婆“五旦七调”与郑译“八十四调”辨析
收藏 引用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 第1期 9-14页
作者:李来璋吉林省艺术研究所 
旦调之说 ,八十四调之论 ,争讼多年 ,其间不乏建树。笔者所作“辨析” ,乃多年研讨我国宫调理论之一部分。本文从古今音乐实践的考查中 ,辨明了苏祗婆“五旦七调”之本意 ,并对郑译据苏祗婆旦调之说所推演的“八十四调”进行了解析。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伶伦作律”之探索
收藏 引用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 第2期 16-21页
作者:李来璋吉林艺术研究所 
作者遵循《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有关“黄帝令伶伦作为律”的记叙,进析了吹律和制律的实践探索,并依法自己动手做出了十三根律管,从而证明了,远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已由身为乐宫的伶伦制出并完善了我国的十二律的音体系。有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关于《水龙峪》与《水龙吟》的比较研究
收藏 引用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 第1期12卷 30-33页
作者:李来璋 
西安距东北有千里之遥。然而流行在西安的《水龙峪》(西安鼓乐曲)却与流行在东北的《水龙吟》(东北鼓吹乐曲)极其相似。这是一种极其有趣的艺术现象,耐人寻味。本文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西安鼓乐的译谱再谈日本都节调式(音阶)的成因
收藏 引用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 第1期17卷 3-7页
作者:李来璋吉林省艺术研究所130021 
所谓“去四七小调式音阶”的日本都节调式音阶,实际上是导源于中国传统音阶的一种变异形式,即“有半音的正声音阶”而非西洋七声音阶的缩略。其成因可归之于古谱本身所具有的多义性.这种情形在今日西安鼓乐的古谱译解中亦屡见不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学习“钟律音系网”理论的心得体会
收藏 引用
《中国音乐学》1987年 第3期 131-132页
作者:李来璋吉林省艺术集成办公室 
《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3期发表了黄翔鹏的《中国传统音调的数理逻辑关系问题》一文,首次阐发了“钟律音系网”的理论及其运用。这是作者在律学领域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之一。笔者在反复研读和学习后,初步谈谈学习的心得体会。 理论与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燕乐二十八调缘何无徵
收藏 引用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 第4期22卷 56-57页
作者:李来璋吉林省艺术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1 
唐、宋以来的燕乐二十八调中,宫、商、角、羽齐备,而独无其徵,究其原因,既与其音律之载体———四弦四柱的琵琶形制和基本定弦法有关,又与其唐人的音乐理念和政治思想观念相涉。至宋代,则因其运应火德而力倡徵调,“足以道和而化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