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李润霞"
1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论“白洋淀诗群”的文化特征
收藏 引用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 第4期 19-25页
作者:李润霞南开大学中文系天津300071 
文革时期的“白洋淀诗群”是朦胧诗在酝酿时期的代表性诗歌群落,其本质是一个生长于乡村的城市知青诗人群;带有一种富于探索精神的青年文化形态;不自觉、不约而同地走上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路径,并在诗群的文化“互喻”中保持着鲜明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颓废的纪念与青春的薄奠--论多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诗歌创作
收藏 引用
《江汉论坛》2008年 第12期 103-106页
作者:李润霞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天津300071 
"文化大革命"时期,"白洋淀诗群"中的多多于1969年至1975年期间,创作了一些颇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诗歌。他的诗歌既有沉思特定政治革命文化所具有的现实洞察力,亦有超越甚至异质于中国本土日常经验和审美习惯的艺术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关注边缘,重写诗史——从“文革地下诗歌”的概念谈起
收藏 引用
《江汉论坛》2004年 第8期 72-74页
作者:李润霞南开大学文学院 
本文主要从一个概念--'文革地下诗歌'的提出谈起,探寻边缘文学如何被重新发现,这种关注边缘的文学研究对于重写诗歌史的意义.对于文革文学而言,关注边缘,相当程度上就是关注地下诗歌,而对地下诗歌的研究带动的是整个当代诗歌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历史与生命的长歌——论李瑛20世纪90年代的诗歌创作
收藏 引用
《江汉论坛》2003年 第9期 96-99页
作者:李润霞南开大学文学院讲师天津300071 
1990年代以来,李瑛在诗学观念、创作主题和情感基调等方面出现了迥异于过去40年的创作转向,这种转向形成其1990年代诗歌创作的基本倾向:对自我生命与时代的反省、对民族精神的探寻、对宇宙自然的思考,诗中体现出一种理性精神、历史感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星回于天——《灰娃的诗》研讨会综述
收藏 引用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9年 第2期 336-358页
作者:李润霞 
2009年5月16日下午,清华大学东亚文化研究所在清华大学甲所举办了题为"星回于天—《灰娃的诗》研讨会"。来自各高校、出版机构等不同学科领域和单位的40余位诗人、学者、艺术家围绕作家出版社新出版的《灰娃的诗》展开讨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朦胧诗:一代人与一代诗的崛起
收藏 引用
《文艺评论》2003年 第5期 38-45页
作者:李润霞 
朦胧诗是最早修建迎接新时期文学拱门的一支力量,又是最晚得到签署进入拱门的门票。作为一个权宜的命名,朦胧诗现在已经成为新诗潮的合法性代称,或者说,从“文革地下诗歌”酝酿、发展而来的新诗潮,只有到了“朦胧诗时代”,才真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超越的飞翔到回归的停泊——透视洛夫诗歌的思想内涵
收藏 引用
《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7年 第3期 59-62页
作者:李润霞徐州师范大学 
在台湾新诗的发展历程中,始终贯穿着两条轨迹:即西化的开放的现代诗质与民族的本土的传统诗质,二者相生相克,相斥相依.作为台湾诗坛上最有争议的一位“诗魔”,洛夫既是现代派诗歌创世纪的“超现实”悍将,又是诗艺追求中少小离“家”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灵魂守望者的泣血之作——读王英琦散文集《背负自己的十字架》
收藏 引用
《写作》2001年 第3期 13-14页
作者:李润霞武汉大学人文学院 博士研究生 
王英琦近年来的转向是令人瞩目且惊异的。这种转向是全方位、整体性的人文转向,它不仅关涉到作家主体的外在生活形象和内在人格精神.而且也使其散文创作在思想意蕴和艺术实践两方面呈现出“特异”之风。王英琦这种为人为文的深刻蜕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照明技术讲座:第十讲 彩电装配车间的照明设计
收藏 引用
《电世界》1991年 第7期32卷 34-35页
作者:李润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喷射成形二级结构雾化器的雾化过程数值模拟
收藏 引用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 第5期31卷 508-511,535页
作者:曲迎东 古元军 叶正涛 李荣德 袁晓光 李润霞沈阳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沈阳110870 
针对新设计的二级结构雾化器的雾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Fluent软件,模拟了不同压强条件下气体流场的速度、压强分布及弥散相的分布情况,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主雾化器的压强为1MPa、辅助雾化器的压强为0.5MPa时,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