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根据现有人工测试流程,完成了坦克火控系统自动化测试平台工艺规划和方案设计,实现了坦克火控系统功能联调和量化指标自动检测的并联进行。实测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使每套火控系统测试效率提高到原来的4倍,测试数据准确率接近100%,人工成本减少88%,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为探究修锉叶片出口对固液两相流泵性能的影响,对比转速为180的离心泵叶片出口分别进行了4种不同形式的修锉,在ANSYS-CFX软件中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进行非定常数值模拟,对比分析各修锉方案对该泵外特性,不同颗粒浓度和颗粒直径对泵的内流场、湍动能以及固相颗粒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固液两相条件与清水条件下的外特性相似,在设计工况下效率最大相差0.59%;但修锉叶片出口工作面(YL2)能够提高泵的水力效率,修锉叶片出口背面(YL3)能够增加泵的扬程。固液两相条件下,湍动能强度会随着颗粒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同一颗粒浓度下湍动能强度随着颗粒直径的增大而减小;方案YL3、YL4能改善前盖板与叶片背面的固相颗粒分布,达到降低磨损的效果。采用方案YL3可设计出性能最优的固液两相流离心泵。
摘要:可编程交换机的网络流量测量技术凭借其特性可以处理高速网络流量,在灵活性、实时性等方面均有巨大的优势.然而,由于需要使用复杂的P4语言配置交换机的内部逻辑,测量任务部署复杂且易错.此外,测量准确度往往受限于交换机内部可用的测量资源.详细研究基于意图的网络及网络流量测量技术,提出一种意图驱动的网络流量分布式测量方法.首先,设计基于测量意图原语的意图表示形式,构建意图编译器将抽象意图表示转译为可执行的P4代码.其次,提出网络流量分布式测量方法,使用多台交换机的资源以分布式的方式协同完成一个测量任务,以大流测量为例介绍测量资源动态分配及计数器配置算法.最后,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行并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摘要:发射平台导流槽在火箭发射过程中承受着燃气高温和局部冲击力的作用,容易出现局部裂纹扩展导致的断裂失效,影响火箭的安全发射。文中采用扩展有限元法(XFEM),对含初始裂纹的导流槽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在ABAQUS软件平台上建立导流槽的有限元模型,施加高温与冲击荷载,选定受冲击的下表面上易发生裂纹扩展的3个热点位置;对于易发生裂纹扩展的热点位置的板架采用体单元模拟,其余部位采用壳单元模拟,通过多点约束耦合不同单元的节点自由度,从而建立含裂纹导流槽的扩展有限元模型;采用最大主应力准则作为裂纹起裂准则,得出各热点位置处在单次冲击荷载作用下,会发生裂纹扩展的初始裂纹长度,裂纹起裂的时间、扩展速率及扩展路径。
摘要:介绍了西门子PLC在生阳极车间沥青烟气净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描述了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和网络结构设计及其特点。该系统实现了净化系统的实时监控,满足了工艺要求。
摘要:本文简述了小高炉扩容后球式热风炉采用大帽锥顶结构和磷酸盐耐热混凝土捣固的改造设计和效果。
摘要:对当前机组调节保证计算和小波稳定分析的几点看法李福镇,曹立,李晓鑫(黑龙江省水利勘测设计院)(黑河市水利勘测设计院)(伊春市水利局)关键词:机组调节,小波稳定,调压井机格调节保证:一算和小波稳定分析,是水电站设计中戏要课题之一、N球上系统签定的主要依...
摘要:目前的电网设计评审主要依靠人工进行,过程枯燥,耗费时间,容易产生错误和遗漏,设计模型的合规性自动评审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针对GIM模型净空距离规范,提出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自动化评审方法,设计专门用于描述设计规范的受限自然语言GIM-CNL,用以提高目前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提取规范条文信息的准确率,经NLP技术处理生成相应的语法树,进一步依据领域本体模型转化为以DSL语言表述的规则,计算机自动依据DSL规则对GIM模型进行查询和计算判断设计的准确性。最后,以变电站GIM工程设计实例对提出的理论方法进行了可行性和适用性的验证。
摘要:本文介绍了SEU-PFBC装置长时间运行试验。燃用不同热值和含硫量的煤,累计试验超过500小时。试验是完全成功的,为中试装置的设计得到了必须的数据和经验。
摘要:对BIM+GIS技术在高速公路市政化改造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对BIM模型建立、无人机倾斜摄影、BIM+GIS模型融合进行叙述,并对BIM+GIS技术应用效果进行分析。BIM技术可实现协同设计、精细化建模和全过程管理,GIS技术提供了地理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和信息共享等功能,二者融合应用降低窝工风险,提高施工管理水平与资产管理效率,增强施工安全性,减小对环境的影响。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