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李翔宁"
12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1920-1950年代“建筑艺术”词义演变考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24年 第4期 92-98页
作者:王雪睿 李翔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以语义学与语用学作为建筑理论史的潜在分析框架,考察1920-1950年代间“建筑艺术”概念在中国建筑界发生的意义演变。在回顾中国传统建筑观念的基础上,指出“建筑艺术”一词是近代中国建筑师特有的语义创造;1950年代,“建筑艺术”概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主体性的诞生:人工智能时代的建筑理论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24年 第1期 29-36页
作者:周渐佳 闫超 何宛余 李翔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1970年代、1990年代、2010年代至今的3个阶段构成了新主体性形成的3次原点。从技术语境和理论语境分析了3者的异同,进一步指出建筑理论在新主体性认知中起到的作用。借用技术哲学中的“人-技术”关系,提出需要以一种更为复杂、更为动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触媒、并生与适应:城市后工业地块居住再开发引导的工业遗产建筑再利用研究
收藏 引用
《住宅科技》2024年 第5期44卷 39-45页
作者:黄磊 李翔宁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近年来,工业遗产建筑通过保护与再利用方式积极融入后工业地块的居住再开发中。尽管“土地收储、挂牌交易、拆除新建”的模式无法保全没有历史身份的工业遗产建筑,但开发企业在局部已积极探索保护再利用与高密度开发相结合的平衡,在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重构的场所与集体意向——奥洛特卡索旧宅废墟的遗产场地干预及其适应性策略解析
收藏 引用
《住宅科技》2024年 第1期44卷 9-16页
作者:黄磊 李翔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场所精神是与特定场地有着根本性联系的空间品质,人们可以透过场所来认识、挖掘,再阐释地方具体的意义。然而在历史建成环境更新中,适应性再利用在重塑场所精神潜能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文章在回顾场所精神概念及其在建筑学、遗产保护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建构当代中国建筑理论的新议程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24年 第1期 6-13页
作者:李翔宁 莫万莉 王雪睿 闻增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基于建筑理论之概念溯源、历史回顾及其当下所面临的挑战,勾勒出当代中国建筑理论体系建构的新议题、新方法与新特征。基于对1960年代以来全球建筑理论发展的回顾,指出建筑理论在当下需要应对建成环境、社会文化、新兴技术和气候变化4...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方法研究到设计实践——李翔宁与袁烽的对话
收藏 引用
《新建筑》2014年 第1期 50-53页
作者:李翔宁 袁烽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上海创盟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200433 
通过李翔宁与袁烽的对话,探究袁烽个人创作成长之路,深入剖析袁烽在实践建筑师和教师的双重身份下,对数字建构在教学与实践上作出的探索和示范意义,进而探讨中国当代建筑语境下的数字设计之涵义,以及其对建筑本体的影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摩天大楼与“国家”——20世纪初美国精确主义艺术中的城市画像
收藏 引用
《美术》2023年 第7期 122-131页
作者:兰迪 李翔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精确主义艺术成为美国第一个本土的现代主义艺术流派。艺术家洞察性地发掘了20世纪美国生活独有的城市景观,并将其归类为一个显著特征加以总结,但这一过程的形成以及隐藏其后的一些因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李翔宁自述
收藏 引用
《世界建筑》2016年 第5期 72-72页
作者:李翔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我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同",即学士、硕士、博士学位都在同济获得。同济给我最大的教益是开放平等的学术心态和质疑权威的批判性思维。人们常说同济建筑有着包豪斯的传统,这源自同济和德国的渊源,也源自我们建筑系的主要创办人黄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超越事件性景观:南京园博园建筑与景观设计中的三种时间
收藏 引用
《中国园林》2022年 第11期38卷 6-14页
作者:高长军 闻增鑫 李翔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在当代中国,建筑景观的物质性与生产过程的事件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大型博览会结束后物质空间的延续难题。在建筑与景观的设计阶段综合考虑时间的地质性、社会性、事件性等维度,能够为博览会空间的延续提供一种前置的解决策略。在第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百子湾公租房与社会住宅的3个议题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22年 第6期 26-31页
作者:李翔宁 张子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通过对社会住宅3个相关议题的讨论,建立起对马岩松与MAD建筑事务所近作百子湾公租房的评价体系,通过对该项目的评述,认为社会住宅有能力在建筑类型、开放街区与设计作品的层面做出贡献,并应更多地鼓励独立建筑师的参与,以拓宽中国社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