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李荣启"
8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艺术存在的家园——艺术语言之于艺术的意义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3年 第4期29卷 79-83页
作者:李荣启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北京100029 
艺术语言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最根本的物质载体和符号媒介,是艺术存在的家园。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语言也是人类艺术思维的工具,各门艺术都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体系来体验和把握世界。艺术语言本身也具有内容性,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类型学的瞩目之作——评《艺术类型学》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年 第4期 139-141页
作者:李荣启 
由李心峰主编,李心峰、戴阿宝、罗洪涛、宋建林四人合著的《艺术类型学》一书,已由文化艺术出版社作为“20世纪艺术文库”“理论编”中的一种出版了。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艺术类型学研究专著,它以独特的探索视角和崭新的理论风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8年 第1期34卷 215-221页
作者:李荣启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北京100029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在民众生活中的口头传统和语言艺术,具有区别于其他传统艺术的特性。要实现科学保护,就要在尊重传统、呵护遗产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且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法,即:通过挖掘抢救,做好基础性保护;通过宣传教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市场经济下的文学艺术
收藏 引用
《创作与评论》1995年 第2期 15-18页
作者:李荣启 
市场经济下的文学艺术李荣启市场经济的大潮以前所未有的威力冲击着文学艺术和文人学士的价值观念,艺术的商品化像团迷雾笼罩在人们头上。于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文学艺术具有哪些新的特点?如何看待文艺作品的商品属性和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由博到专 由博返约——我的治学之路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8年 第1期 5-10页
作者:李荣启中国艺术研究院 
现实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各有别样的人生。回首三十多年的学术之旅,虽说我没有耀眼的头衔和骄人的经历,但执着的追求和努力的坚守,也在前行的路上留下了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在治学上,我秉承“由博到专,由博返约”的原则,既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史上的奇葩──基督教艺术巡礼
收藏 引用
《创作与评论》1994年 第5期 65-67页
作者:李荣启 
艺术史上的奇葩──基督教艺术巡礼李荣启艺术与宗教的联系已成为当今文艺研究的热门话题。宗教“往往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用图象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在这种情形下,艺术确是在为和它不同的一个部门服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李希凡先生访谈录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10年 第7期 69-82页
作者:李荣启山东大学·中文系 
李希凡先生,1927年12月生于北京通州,祖籍浙江绍兴。1953年8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53年9月至1954年12月肄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红楼梦学刊》主编,研究员。历任《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
收藏 引用
《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 第2期 193-197页
作者:李荣启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2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注重因类而宜,实施各不相同的分类保护方法。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可在合理开发民俗旅游中盘活民俗文化资源,创建民俗文化保护区,利用高科技手段记录和保存。对民间文学的保护,既要加强理论研究,又要宣传推广和开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性保护的理念与方法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6年 第5期32卷 38-43页
作者:李荣启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北京10002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至今的传统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必然要在生产与生活中保护,离开了生产与生活的实践它就会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性保护,不是要民众简单地回到过去的生活状态中去,而是要在动态延续发展中,在与民众生活的不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俗类非遗在当代的保护与传承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8年 第6期34卷 211-218,225页
作者:李荣启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北京100029 
民俗是植根于民间沃土的活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众多类别中,民俗属于基础文化,保护传承好民俗文化是进行其他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和前提。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民俗不断变异、演化和发展,且生生不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