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李荣启"
86 条 记 录,以下是61-70 订阅
视图:
排序:
文学话语接受的心理机制
收藏 引用
《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 第5期 38-42页
作者:李荣启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接受的前提是文学话语的接受。文学话语的接受融注着接受者多种心理因素,接受者只有激活所有心理因素,才能体味文学话语的意味,洞悉作品的内涵意蕴,实现审美再创造。本文通过分析感觉知觉、想像联想、情感体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拓荒之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评介
收藏 引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 第1期 149-153页
作者:李荣启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王文章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出版已有14个年头了。本书是从基础理论方面系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拓荒之作,其学术性和应用性已被学界公认。目前,该书有三个版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的学术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利用法定假日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收藏 引用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 第4期28卷 82-87,109页
作者:李荣启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北京100029 
在我国四大传统节日都有了法定假日后,政府相关部门要引导人民群众过好节,并使传统节日文化深入人心,则需要充实和建构传统节日文化体系,增强传统节日的现代性文化内涵;尊重和推广民众创造的有益的新节俗,鼓励民众拥有个性化的过节方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南宋诗话探索
收藏 引用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 第1期14卷 34-39页
作者:李荣启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北京100009 
南宋诗话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宝库。南宋诗话具有创作的针对性、理论的探索性和体例的系统性特征。它阐述了许多重要的诗歌理论 。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集体智慧的结晶 非遗保护的珍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评介
收藏 引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 第4期 122-128页
作者:李荣启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由王文章主编,吕品田、罗微、李荣启任副主编,全国500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文化干部历时5年,鼎力合作,联袂编纂的中国第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工具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现状分析
收藏 引用
《非遗传承研究》2019年 第1期 18-23页
作者:李荣启中国艺术研究院 
自2007年6月9日,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截至2017年,我国已相继设立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如今,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已经走过了11个年头。随着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和深化,保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简论色彩的表现性及其心理机制
收藏 引用
《美与时代(美学)(下)》2003年 第2期 7-10页
作者:李荣启中国艺术研究院 
人类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色彩是构成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人类生活中的特殊“语言”。因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色彩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符号象征性,鲜明的标记性和情感表现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观
收藏 引用
《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 第7期 46-49页
作者:李荣启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茅盾对中国文艺理论最突出的贡献是其丰富而又系统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观,是随着时代的进程、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而逐渐明确化、深刻化的。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具有强烈的时代性、鲜明的实践性和理智的开放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学文本的结构阐析
收藏 引用
《美与时代(美学)(下)》2010年 第9期 11-15页
作者:李荣启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文学文本是文学存在的现实形态,是作家审美意识物态化的语言实体。对于文学文本这一富有生命力的有机体,古今中外文论史上众多的文论家都试图对它的构成作出全面而科学的解释,我们可以将文学文本由表及里地分为三个大的层次,即语言符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
收藏 引用
《非遗传承研究》2017年 第1期 7-10页
作者:李荣启中国艺术研究院 
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重视发挥代表性传承人的作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根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