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李贝壳"
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低碳背景下设计与食物的多重“身份”--以V&A博物馆“食物:餐大于盘”展览为例
收藏 引用
《中国艺术》2022年 第1期 92-97页
作者:李贝壳 韩英 关键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 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 
2020年,我国明确提出“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本文通过探讨“食物:餐大于盘”(Food:Bigger than the Plate)展览,从人与食物的互动关系、食品包装设计、饮食体验设计等不同角度,反思如何通过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隐藏在“表面美学”下的西方逻辑——再议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览“中国:镜花水月”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8年 第10期 39-40页
作者:李贝壳中央美术学院 
2015年5月4日,伴随一年一度的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慈善舞会(MET Gala)的聚光灯,以中国元素为灵感来源的展览“中国:镜花水月”(China: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在博物馆内展出。展览中充满中国元素且出自著名设计师之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面向生态危机的当代设计展览
收藏 引用
《中国艺术》2021年 第6期 80-85页
作者:李贝壳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 
本文以两所著名博物馆在2020年至2021年间推出的设计展览为例,通过分析其展览主题、展品与展陈方式等来探索当代博物馆如何通过设计展览承担起公共教育的社会责任,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展览呈现“生态危机”这一议题,为世人敲响警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空间的人格化——探索总体装置作品与美术馆空间的关系
收藏 引用
《艺术当代》2017年 第2期16卷 107-109页
作者:李贝壳 
本论文旨在探索当代装置、美术馆空间和观者之间的关系。在美术馆空间参观艺术装置时,空间常常被当做"包含"着艺术作品的容器而时常被忽略。但是在营造氛围和赋予意义方面,空间和作品同等重要。本文旨在强调"总体装置&qu...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观念之后——体制批判的三次浪潮
收藏 引用
《世界美术》2019年 第3期 27-31页
作者:李贝壳中央美术学院 
文章主要回顾了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来被称为'体制批判'艺术实践的三次浪潮。分析从麦克·阿舍、汉斯·哈克和丹尼尔·布伦等艺术家的第一波创作高峰到后来鲜为人知的第二波以及第三波'体制批判'艺术家的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置景俱乐部的“置”与“景”
收藏 引用
《艺术当代》2018年 第1期17卷 66-68页
作者:李贝壳 
W.J.T.米切尔在《风景与权力》中将绘画中的"风景"视为动词,改变了风景通常作为被观看的对象,而将其变成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发展过程。在摄影中,场景代替了风景,既包含室内也包含室外,既可真实亦可虚构,自摄影不再仅仅作为纪实的功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揭开皮相之下的“自我”
收藏 引用
《艺术当代》2019年 第4期18卷 26-29页
作者:李贝壳 不详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马克·奎恩出生于1964年,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声名鹊起的'英国青年艺术家'(Young British Artists,简称YBAs)之一,这一批艺术家包括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克里斯·奥菲利(Chris Ofili)、马克·沃林格(Mar...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