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杨勇诚"
1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基于苏科版教材“光的折射”的深度备课
收藏 引用
《物理教师》2024年 第1期45卷 48-51页
作者:陈刚 杨勇诚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江苏苏州215021 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江苏苏州215200 
教师的“深度备课”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前提,本文以“光的折射”一节为例,从课标要求的研习、教材内容的分析、学习目标的定位、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反馈练习的研制等环节,介绍深度备课的一般流程,实现深度教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多分法的便携式电缆结构参数测试仪设计
收藏 引用
《电工技术》2024年 第8期 79-83页
作者:李家欢 王栋悦 刘家俊 凌立勇 杨勇诚 于子婷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电缆分公司上海200072 上海开辰电力技术有限公司上海201210 
电缆产品对绝缘层、屏蔽层的厚度及偏心率的要求很高,目前缺乏一种针对高压电缆导体进行相关测量的便携式设备。基于多分法设计了一款便携式电缆结构参数测试仪,采用精密工业相机和双远心镜头作为拍照单元,采用环形光源和LED背光作为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刍议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收藏 引用
《物理教师》2022年 第1期43卷 39-42页
作者:杨勇诚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江苏苏州215200 
课堂教学不能没有情境.但是,泛情境、轻思辨也成为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弊,原因在于部分教师对情境创设的认识仍仅停留在培育兴趣层面,没有充分认识到情境在学生经验反刍、思维激发、能力提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克服教学情境创设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概念学习与规律探究整合教学设计——以初中物理“机械功”和“功的原理”教学为例
收藏 引用
《中学教学参考》2022年 第20期 29-32页
作者:李海畅 杨勇诚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10000 江苏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215200 
部分物理教师认为,学生只有建立了清晰的物理概念,才能进行有效的物理规律探究。但是,人对自然界事物、现象的概念形成都源于对自然规律的探究,也就是说物理概念的建立寓于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之中。文章将对“机械功”概念的学习与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谈教育行政文化转型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收藏 引用
《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4年 第11期 32-34页
作者:杨勇诚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 
行政文化转型需要强化教育局领导、服务、监督的职能,在提升领导艺术的同时,凸显服务意识,优化监督功能,其目的就是推进区域内学校教育健康稳定、和谐持续地发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矫正教师认识偏差 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以八年级物理“透镜应用”的教学设计为例
收藏 引用
《中学教学参考》2020年 第20期 28-29,F0002页
作者:杨勇诚江苏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215200 
教师都知道要从学生立场出发去组织课堂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常会出现教师自以为是、以意为之的现象。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思想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以自己的逻辑组织教学,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在具体教学工作中,教师只有深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初中物理教学中提高科学探究实效性的五项建议
收藏 引用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年 第9期49卷 1-4页
作者:杨勇诚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江苏苏州215200 
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浅探究、假探究,甚至不探究的现象,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教师可以从"探究过程设计、实验情境优化、思维品质提升、教学逻辑重组、默会知识影响"等五个方面出发,组织学生开展真实生动的课内外探究活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探究——以“密度”教学为例
收藏 引用
《中学教学参考》2017年 第5期 57-58页
作者:杨勇诚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笠泽实验初级中学 
学生都是带着已有经验进课堂的。教学起点是基于学生的经验,教学目的是改造和成长学生的经验。基于项目学习的"密度"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学生经验,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建构密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升思维品质,同时在活动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研究性学习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
收藏 引用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1年 第8期40卷 6-8页
作者:杨勇诚江苏省吴江市盛泽第二中学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走在校本课程建设路上的思考
收藏 引用
《学校管理》2010年 第3期 28-29页
作者:杨勇诚吴江市盛泽第二中学 
有人说:"一名教师就是一门课程",强调教师的人格魅力、道德水准、学识水平、情感世界、行为方式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这里讲的"课程",是指教师本身具有的丰富的课程资源。但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拥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