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杨吉华"
2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境界”:词体艺术时空终极状态的审美价值判断——以宋代词体艺术为例
收藏 引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 第5期38卷 185-189页
作者:杨吉华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从字源学上考察,王国维的"境界说"为词体艺术提供了一种时空终极状态的审美价值判断。它把艺术创作者的情感体验提高到了形而上的终极关怀层面,表达着词体艺术创作者主体心灵所达到的一种终极状态。宋代的词体艺术,以其对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意象性思维与象喻性文本
收藏 引用
《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 第5期 54-59页
作者:杨吉华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源于《易》的意象性思维,实质上是一种中国式的感悟性体会与象征性表述的文化心理活动。它开启了中国诗性化思维的发展。在文学艺术创造中,这种思维方式化为诗之兴象的艺术思维方式。由此思维方式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系列经典的艺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词体艺术的两个回归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家》2010年 第7期25卷 21-24页
作者:杨吉华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学艺术,诞生于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语境中。最早出现并可配乐而歌的诗歌艺术,在中国古代道统文化背景下,逐渐发展成为独立于音乐的语言艺术。在"诗言志"传统下,其伦理教化功能日益突出。而同源于古乐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学语言诗意逻辑的生成与存在主体的意义建构——以宋词语言为例
收藏 引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 第1期42卷 140-146页
作者:杨吉华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语言是文学艺术赖以存在的基本形式因,是言说主体"由艺进道"进行自我主体性身份建构的重要途径与方式之一。使用不同性质的语言符号进行文学艺术的编码创作活动,暗示了"文学场"内外参与者对权利话语的冲突与斗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人词”视野下的稼轩词及其文本意义考察——重审“词”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的层级结构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2023年 第4期43卷 162-171页
作者:杨吉华云南师范大学昆明650500 复旦大学中文系 
辛弃疾“文人”与“士大夫”双重身份的合流,使稼轩词既较好地表达了辛弃疾面向社会公共领域追求自我政治生命价值的人生情感体验,也相对立体地呈现出他在自我私人生活领域的实际生存境况,从而成就稼轩词豪放与婉约并存的独特词风,凸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作为文学事件的南宋遗民词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战线》2024年 第10期 198-209页
作者:杨吉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南宋遗民将自身对宋元鼎革的情感体验写入词中,在坚持“词长于言情”特征的基础上,追求意趣高远的骚雅之作,使“词言志”成为事实性存在,也使词在对接传统诗教精神的同时具有了“词史”的意味,深化了词由音乐性艺术向语言性艺术的发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侧影
收藏 引用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 第3期40卷 24-34页
作者:杨吉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流动站上海200433 
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侧影,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形象从儒佛冲突的调和、佛道精神的沟通和佛教自身的变革3个层面呈现了佛教中国化的内在可能性逻辑,其入世修行、逍遥应世、道德自救等行为方式对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处世心态、人格理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城市的现代镜像与历史记忆——以昆明市为例
收藏 引用
《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 第8期 165-168页
作者:杨吉华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以昆明市为例,资本时代的到来使城市陷入尴尬与从容双重处境中。商业街以独特的商业消费空间功能和丰富的广告形象成为城市的一面现代性镜像。同时,城市中的步行街及仿古建筑也以自身丰富的时空视觉文化形象,打开普通大众在生存本体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情性本体与文学语言的诗化意义呈现——以宋词语言为例
收藏 引用
《北方论丛》2015年 第3期 59-62页
作者:杨吉华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092 
存在于言说主体审美想象性体验情境之中的文学语言,以其独特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呈现出一种典型的诗性特征,言说主体行走于其中,使之成为一个具有言说主体生命情感体验的意义世界,从而将言说主体与宇宙、天地和自然的关系呈现出来,建构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步行街:一种空间影像审美符号文本——以昆明步行街为例解读步行街的文本符号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研究》2008年 第2期21卷 77-81页
作者:杨吉华四川大学文新学院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中国普通大众的城市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卷进了"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表征——步行街,以其对生活空间的深刻关注而对生活于其中的普通大众进行"步行"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