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杨应时"
1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建立大众媒体与艺术产业互动合作新机制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03年 第6期 102-103页
作者:杨应时中国日报记者 
通过思考大众媒体与艺术产业发展的关系以及策划组织"艺术媒体论坛"系列活动,我认为我国目前亟待建立大众媒体与艺术产业互动合作的新机制,初步设想和建议如下:第一,开展艺术新闻的研究和探讨,提高艺术新闻工作者专业素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免费时代的艺术博物馆观众拓展与公共教育
收藏 引用
《荣宝斋(当代艺术版)》2011年 第2期 58-63页
作者:杨应时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 
对喜爱艺术的人们来说,梦寐以求的好日子似乎已经悄然来临。继二○○八年起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之后,最近文化部、财政部又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所有公益性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美艺术教育之比较——访国际著名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
收藏 引用
《艺术教育》2005年 第4期 14-15页
作者:杨应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艺术与人文系 博士研究生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国际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现为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资深教授。多年来,他从心理学和神经学角度研究艺术在人的教育与成长中的作用,参与创建哈佛大学零点项目(艺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策展人的“国际”转向
收藏 引用
《艺术生活》2008年 第3期 27-28页
作者:杨应时 
随着"当代艺术"体系在中国的建构,"策展人"也逐渐成为中国艺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都发生了外向型的转变,交流的频繁使得中国的艺术从形式、语言、风格、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人员的专业素养——以中国美术馆的实践为例
收藏 引用
《艺术当代》2019年 第5期18卷 46-48页
作者:杨应时不详 
本文作者从中国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的实际经验出发,探讨了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的多样化形式以及相应的对于相关人员的素质要求。作者认为,除了美术馆的专业知识以外,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差异化的服务能力对于公共教育人员同样重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艺术─—朱青生访谈录
收藏 引用
《中国艺术》2000年 第2期 75-78,80页
作者:杨应时 
去年夏天,笔者曾在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朱青生教授办公室就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有关问题对他进行采访.近日,朱教授从德国短期考察研究归来.经他本人同意和审阅,特将前次采访录音的中文稿以访谈录形式整理出来,希望引发读者对中国现代艺术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跨越双千年的艺术盛会──2000年悉尼双年展述评
收藏 引用
《中国艺术》2000年 第4期 71-73页
作者:杨应时 
2000年悉尼奥运会尚在热火朝天的筹备当中,为期66天的第12届悉尼双年晨已使这座风景如画的澳大利亚海滨城市提前进入兴奋状态,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最近,笔者应澳大利亚驻北京使馆、澳中理事会、新南威尔士大学美术学院邀请访问澳洲,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艺术教育亟待革新——访国际著名艺术教育学家朱迪斯·伯顿教授
收藏 引用
《艺术教育》2003年 第5期 18-19,21页
作者:杨应时中国日报社 记者哈佛大学教育学研究生院攻读公众艺术教育专业 
迈入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作为我国正在推行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正日益得到政府官员、专业人士和普通民众的理解和认同。但是,如何适应新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新需求,进一步改进现行的艺术教育模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鉴古知今 融中会西——曾佑和教授访谈录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1999年 第11期 10-11页
作者:杨应时美国 
曾佑和女士1925年生于北京一个富裕的官僚士大夫家庭,早年名昭和、幼荷,自幼即显露出过人的艺术天赋,17岁时毕业于辅仁大学美术系,师从浦雪斋、启功等名家,为湖社成员.1949年随丈夫、著名德籍中国艺术史专家古斯塔夫·艾克离开中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书法作为资源: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新方向
收藏 引用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2年 第1期16卷 51-52,63页
作者:杨应时中国日报社文教部北京100029 
在世界日益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潮流中 ,对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中国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 。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