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杨惠玲"
6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弘治本《西厢记》的编刊与书坊营销策略的变化
收藏 引用
《文化遗产》2025年 第1期 76-84页
作者:杨惠玲厦门大学电影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从编刊角度来看,弘治本《西厢记》是曲籍刊刻史上最有开创性的刊本之一。岳家书坊将目标人群定位于文士与商人,采用全新的营销策略。首先,仿照经书的编刊方式,有效增强剧作的适读性、丰富性与美观性,全面满足目标人群的需求;其次,加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民国时期西安秦腔班社戏报汇编》“易俗社”卷的史料价值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17年 第2期38卷 66-70页
作者:杨惠玲厦门大学文学院 
根据西安多家报纸刊登的演出广告,该著整理了民国时期易俗社的大量史料。这些史料不仅有助于发现以往研究的舛误和疏漏,还提供了新角度、新问题,从而拓宽探索的领域,推动研究的细化和深化,促使学界对易俗社形成更为全面、细致、深入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明清浙江家族祭会演剧考论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15年 第1期 92-99,107页
作者:杨惠玲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家族祭会是专门从事祭祀的组织。明清两代,浙江绍兴和宁波等地由家族祭会主持的演剧活动相当活跃,不仅促进了家族的文化建设,同时也有助于昆曲艺术的繁荣。从这一点来看,家族文化和昆曲艺术形成了互相影响、促进的关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明清家班的历史经验看当下昆曲的保护和发展
收藏 引用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5年 第1期 36-44页
作者:杨惠玲厦门大学中文系 
明清两代 ,家班主要从事昆曲演出 ,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不仅推动了昆曲发展 ,而且完善了我国传统戏曲的舞台艺术。明清家班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三点 :(一 )集中了当时文艺领域的优秀人才 ,主人多才多艺 ,教习身怀绝技 ,家伶素质良好。这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明清江南家族文化与昆曲艺术的互动
收藏 引用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 第4期65卷 143-150页
作者:杨惠玲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明清江南家族性的昆曲活动非常兴盛,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昆曲的存在方式、表演形态、美学风格和文化品格,也大大增强了它的文化功能和综合性;同时,作为家族文化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昆曲通过塑造性情人格,培养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对创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张野塘祖孙三代考述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22年 第4期43卷 28-33页
作者:杨惠玲厦门大学电影学院 
张野塘是明代嘉万年间卓有造诣的北曲家,曾为昆腔水磨调的创制做出重要贡献。其子张八与张九、孙张聘夫既能传父祖之艺,又各有擅场,皆有名于当世。张氏祖孙在器乐和声乐两方面推动南北曲的融合,在曲学方面有《较正北西厢谱》传世,不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写心造境,形神双美——论新编梨园戏《陈仲子》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2020年 第12期 59-69页
作者:杨惠玲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新编梨园戏《陈仲子》创造了形神双美的情境,既动人心魄,也发人深省。其创作经验可总结为三点:1.王仁杰先生写心写魂,赋予陈仲子这一形象极具张力的情与思,为二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创作团队坚持"返本开新"的创作理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清董榕《芝龛记》编刊考述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19年 第3期40卷 82-87页
作者:杨惠玲厦门大学中文系 
在明清戏曲刊刻史上,《芝龛记》具有典型意义。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在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等地,该作至少编刊了8次,共留下9个版本。从事者以中下级官僚和士绅为主,他们以丰富的人脉资源为依托,以共同的文化身份为纽带,组成富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明清写怨杂剧的艺术特色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00年 第4期16卷 47-53页
作者:杨惠玲厦门集美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21 
明清两代,一批不满现实的文人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诗文的写怨传统,寓愤于曲,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写怨杂剧。这些作品突破“文以载道”、“温柔敦厚”等传统文艺观念的束缚,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以奇特的想象、巧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元代曲籍刊刻考述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24年 第3期45卷 32-42页
作者:杨惠玲厦门大学电影学院 
元代曲籍刊刻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直到至正年间才较为活跃。刻曲重镇以杭州居首,大都次之。从事刻曲的群体中,书商与下层文人为数最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曲籍刊刻的特征。由于读曲习惯尚未养成,阅读市场难以形成,曲籍的受众以艺人、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