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杨惠玲"
61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视图:
排序:
论宋元时期藏区经济的发展
收藏 引用
《西藏研究》2009年 第5期 34-40页
作者:杨惠玲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宋元时期是藏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促进了当时藏区人口的发展及与周边地区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使人民物质生活大大丰富,为藏传佛教的兴起和发展、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明清曲籍牌记及其史料价值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21年 第2期42卷 67-76页
作者:杨惠玲厦门大学中文系 
牌记是古籍特有的刻书标志。作为牌记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籍牌记既有一般牌记的特点,又独具特色。现存曲籍牌记数量较丰富,可据以考察明清曲籍刊刻的发展演变,探讨戏曲文献学与刻书史的一些具体问题,如鉴定版本,探究版本源流,区分家刻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间话语的表述和戏曲的回归之路——读《四平戏传统剧目》有得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07年 第1期28卷 48-53页
作者:杨惠玲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表达自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需求,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被戕夺了话语权的下层百姓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精英文化之外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那就是民间的歌谣、戏曲和说唱艺术。就民间戏曲而言,一方面,处于社会下层的编剧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明清戏曲创作的家族性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15年 第1期36卷 45-48,53页
作者:杨惠玲厦门大学中文系 
从创作心理、方式和题材等方面来看,明清时期的戏曲创作带有比较显著的家族性。探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点:1.尊祖、敬宗、孝亲、睦族的观念提供了思想基础;2.家族文化建设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3.家学培养了曲作家的文化素养和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曹寅家班考论
收藏 引用
《红楼梦学刊》2011年 第2期 42-52页
作者:杨惠玲福建师大博士后流动站350007 
从家伶、主人与曲师的关系、剧目以及改造北杂剧的各种尝试等方面来看,曹寅家班既尊重传统,又颇有个性和创造性,体现了曹寅不拘一格、革新图变的艺术思想和积极开放、兼收并蓄的文化品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晚明家班兴盛的原因
收藏 引用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 第1期 129-133页
作者:杨惠玲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在晚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文人阶层迫切要求私家伎乐充分发挥自娱、交际和自我实现等诸多功能,而昆剧的形成和发展又为这些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最适宜的艺术形式。于是,家班成为上层文人娱乐消遣、展示才华、密切各种社会关系的工具,晚明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家班主人对昆曲发展所做的贡献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04年 第3期20卷 26-30页
作者:杨惠玲集美大学中文系福建集美361021 
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的家班主人在诗文、音乐、戏曲等方面都颇有造诣 ,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不少家班主人热爱昆曲 ,视之为寄托情志的载体和施展才华的媒介 ,因而热衷于参加家班的艺术活动 ,为家班的建设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明清江南望族看昆曲的文化生态——兼谈昆曲衰落的原因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17年 第3期 49-57页
作者:杨惠玲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任何一种文艺样式,其存在的空间、方式、审美形态和文化品格,以及盛衰的转折等,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特定的文化土壤,二是围绕这一文艺样式开展的创作、观演、批评和理论等活动。昆曲的文化土壤有很大一部分是江南望族提供的,相关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抗战时期的两种戏曲观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13年 第2期34卷 80-83,14页
作者:杨惠玲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抗战时期,戏曲论者可分为新、旧两派。由于他们的立足点和追求目标大相径庭,对戏曲的了解程度也大不一样,故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戏曲观。这两种戏曲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时戏曲的发展格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货郎儿”推考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03年 第3期19卷 47-50页
作者:杨惠玲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货郎儿”是在吸收[货郎儿]、[转调货郎儿]等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说唱伎艺。这一伎艺兴起于宋代,最晚成熟于元代前期,可能一直延续到清代。由于形式新颖、别致,又贴近听众,富有娱乐性和故事性,“货郎儿”不仅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