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杨正君"
1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相西源艺术歌曲的本土化创作特征--以《青海的歌--相西源独唱艺术歌曲选集》为例
收藏 引用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 第4期 89-98页
作者:杨正君《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广州510006 
作曲家相西源的音乐创作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征。《青海的歌——相西源独唱艺术歌曲选集》中的歌曲,作曲家主要通过旋律自身的调式、节奏、线条、陈述结构的民族化,织体的意境化与线性化,以及非功能性的中国民族调式和声手法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炎黄风情》看民间音乐艺术化创作模式的成功之道
收藏 引用
《中国音乐》2017年 第1期 173-178,185页
作者:杨正君星海音乐学院 
在《炎黄风情》的创作中,鲍元恺以民间歌曲旋律为基础素材,通过结构、和声、织体、管弦乐配器等方面专业作曲技术手段的艺术化加工,使原民歌的艺术性大幅提升,从而创造性地激活了传统民间音乐的当代艺术价值,同时也为当代中国音乐创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构建中国音乐分析理论话语体系的基础要件及实现路径
收藏 引用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23年 第4期 110-126页
作者:杨正君星海音乐学院 
百年来,在外来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与各种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西方音乐理论在中国音乐分析领域大行其道,而对中国传统音乐及当代音乐的分析研究和理论梳理,则显得较为薄弱,甚至处于“失语”状态。文章在对当下音乐分析学科在中国的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曹光平《飘色》复风格创作技法研究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3年 第4期 76-82页
作者:朱越文 杨正君星海音乐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飘色》是曹光平2021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浓郁岭南音乐风格的综合体裁作品。作曲家在融汇西方现代音乐观念、中国传统音乐与民间艺术处理手法的基础上,在《飘色》创作中充分融合了多种音乐体裁,使各音乐结构力之间相互作用,并通过1/3微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本土与西方的对话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21世纪中国民族器乐协奏曲创作概观
收藏 引用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22年 第2期 68-81页
作者:杨正君星海音乐学院 
中国民族器乐协奏曲是西方音乐体裁在中国本土化发展最为成功的音乐体裁类型之一,经过中国作曲家们数十年的不懈探索,21世纪的民乐协奏曲在体裁类型、题材与创作形式等方面均表现出更加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并对中国民族器乐音乐表现力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深挚的民族诗篇 壮丽的高原赞歌——写在《青海的歌:相西源独唱艺术歌曲选集》出版之际
收藏 引用
《歌唱艺术》2017年 第6期 57-61页
作者:杨正君星海音乐学院 
一、相西源其人其乐相西源是在青海成长起来的知名作曲家,1985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后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获博士学位,现为星海音乐学院作曲教授。相西源的音乐创作涉及交响乐、交响合唱、室内乐、艺术歌曲、广播影视音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当代协奏曲创作中中西方乐器演奏技法与音响音色的拓展方式初探
收藏 引用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4年 第2期43卷 102-109页
作者:杨正君星海音乐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由于协奏曲作为大型交响音乐的体裁属性及其炫技性与竞奏性的体裁特征,在中国协奏曲创作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本土化发展过程中,通过中西方传统乐器间演奏技法的相互模仿、借鉴与吸收、融合,以及作曲家为了追求独奏乐器与协奏乐队之间的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析斯克里亚宾《第二钢琴奏鸣曲》及其曲式结构的自由性
收藏 引用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 第4期 80-86,106页
作者:杨正君中央音乐学院北京100031 
音乐作品中结构的规范与自由往往是并存的,也是相对的。斯克里亚宾#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就分别在乐章与套曲两个层面表现出曲式构思的奏鸣性与自由性。作曲家在此曲创作过程中对传统奏鸣曲式、复合再现三部曲式以及奏鸣套曲的灵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GPRS的温湿度控制系统设计
收藏 引用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 第6期40卷 72-77页
作者:杨正君杰辉空调设备有限公司贵州贵阳550025 
设计开发了一种基于GPRS技术与C8051F340单片机的远程节能自动温湿度控制系统.与传统的温湿度控制系统相比,能准确、有效地实现远程后台自动监测控制,达到了无人值守,实时监测和控制通信机房的温湿度状况,保证机房的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与路径探析
收藏 引用
《房地产导刊》2023年 第3期 139-141页
作者:杨正君开阳县台湾产业园区建设开发服务中心贵州开阳550300 
生态城市是一种新型文化观,是在人们对人和自然关系有更加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自然、经济以及社会互相协调的全新社会关系,是可持续发展观的详细表现。曾几何时,城市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太过注重经济收益,对生态建设以及环境效益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